流川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北周天和元年(566) 曾移临真县治此。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北周天和元年(566) 曾移临真县治此。
在今浙江四明山一带。《山海经·南山经》:“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以为名。”古山名。约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东南车厩乡境。《山海经·南山经》:“句余之山,
即今福建惠安县北涂岭镇。元元统二年 (1334) 置涂岭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 废。明嘉靖 《惠安县志》 卷 2: 涂岭山“在观音山北。昔有涂姓者居之,兄弟三人既没而为神。今郡城东湖滨有昭
在今福建仙游县北五里。《元丰九域志》作“大飞山”,为县之主山。《新定九域志》卷9兴化军:大飞山,“山地本平湖数顷,一夕风暴至,旦见此山耸峙,因名焉”。《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二飞山“蜿蜒数百里。屹立
亦名大渡、韩家渡、赵渡。即今四川金堂县。清嘉庆 《金堂县志》 卷2: 赵家渡 “古名大渡,又名韩滩。在治 (今成都市东北城厢镇) 东三十里三江镇,沱、湔、雒三水会”。
北周建德四年 (575) 置,为安居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元和志》卷33安居县:“本周柔刚县,因山为名。” 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为安居县。古县名。北周置,治今四川省遂宁市西南安居。属
明洪武二年(1369)置,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方舆纪要》卷22淮安卫:“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属中军都督府。后迁治今淮安市
在今广西上林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09上林县: 高眼山 “山最高,林木深郁”。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析下邑县置,属宋州。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北、利民镇西南三里。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北宋属应天府。金属归德府。后废。蒙古宪宗二年 (1252) 复置,属东平路。至元二年 (12
清外蒙古车臣汗部所属二十三旗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设,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为车臣汗部本旗。驻地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陕西铜川市东南。北周建德四年 (575) 移治今铜川市北城关乡,改名同官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属北地郡。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