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州
元贞元元年 (1295) 升浏阳县置,属天临路。治所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官渡。明洪武二年(1369) 复改浏阳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浏阳县置,治今湖南省浏阳市东北官渡。属天临路。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浏阳市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浏阳县,并移治今浏阳市。
元贞元元年 (1295) 升浏阳县置,属天临路。治所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官渡。明洪武二年(1369) 复改浏阳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浏阳县置,治今湖南省浏阳市东北官渡。属天临路。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浏阳市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浏阳县,并移治今浏阳市。
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后汉书·仇览传》:“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 即此。
又名白水山、狮子山。在今湖北枣阳市南。《新唐书·地理志》:枣阳县“有光武山”。《舆地纪胜》卷88枣阳军:白水山“在枣阳县南四十里。上有光武庙”。
①西汉置,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南部。东汉废。②唐武德元年(618)置,属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平利县西北老县街东。八年(628)移治今平利县西北老县街。元废。明初复置,属兴安州。清嘉庆七年(1802)徙
①西汉平帝刘衎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大王村附近。《汉书· 平帝纪》: 元始五年(公元5),“葬康陵”。臣瓒注曰: “在长安北六十里。”②东汉殇帝刘隆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安帝
1935年析凌云、南丹、凤山三县地置,属广西省。治所在天峨墟(今广西天峨县西北向阳镇)。因设治于天峨墟,故名。1953年迁今治六排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红水河上游两岸,北邻贵州省。属河池市。面积
又称安远门。唐长安外郭城西面偏北的一门。隋初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
在今河南武陟县以西、孟县以东地区。《尚书· 禹贡》: “覃怀底绩。” 孔传: “覃怀,近河地名。”孔颖达 《疏》: “ 《正义》 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金履祥 《尚书
即今辽宁辽中县北冷子堡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辽中县:“冷子堡在县治之北四十里。户数二百, 人口一千五百。有公安分局。”
即巫山。在今四川东部。《水经·江水注》:江水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光绪《巫山县志》卷6:大巫山“一名大丹山。县东三十里”。
北宋置,属洪雅县。在今四川洪雅县东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