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穹县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
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名洱源县。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
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名洱源县。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三十里滨江。《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白石矶“白石巉岩”,故名。
明洪武初改提溪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西三十六里提溪司。永乐十二年 (1414) 改属铜仁府。清以后废。明洪武初改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江口县西,属铜仁府。后废。
在今安徽六安市西。《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古路岭在“州西百五十里。盘回三十七折,始至其顶”。
明为小董村。即今广西钦州市北七十五里小董镇。明洪武五年(1372)置沿海巡司于此。
亦作谕口。即今江苏阜宁县南喻口。为下河津要。《宋史· 叛臣 · 李全传》: 南宋绍定三年(1230),李全袭陷盐城县,使人 “造浮桥于喻口,以便盐城往来”。明置巡司于此。喻,又作谕。在今江苏省阜宁县西
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二十年 (1387) 改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四十二年 (1563) 复改为松潘卫。辖千户所一、长官司
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六里老城镇。《元和志》卷8许州长葛县: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于颍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置长葛县于此。
亦名陕津、大阳津。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二十里黄河北岸太阳渡村附近。春秋时,在茅戎境内,故名。《左传》: 文公三年 (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又称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1632年荷兰殖民者于此建热兰遮堡,俗称红毛城。
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 巴州大牟县:“县东三里有大牟山。”大牟县以此名。《舆地纪胜》卷187巴州:大牟山,“《元和郡县志》:在清化县东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