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水

淄水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

②又作菑水或甾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下游古今有变化。《尚书· 禹贡》 青州: “潍、淄其道。”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莱芜县: “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 (今博兴县东南) 入泲。”《水经· 淄水注》: “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 按《史记· 河渠书》: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其事当在战国时,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沟通菑、济之初,盖分菑入济,菑水正流仍当入海。《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菑遂绝,至西汉后期犹然,此即 《汉书· 地理志》 所载状况。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即 《水经》、郦注所载。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金、元后又改入青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


古水名。又作菑水。(1)《尚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即今山东省淄河,惟下游多变迁。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后沟通了淄、济,初则分淄入济,淄水正流仍当入海。后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流遂绝。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金、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2)又名柴汶。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


猜你喜欢

  • 界首铺

    即今广西兴安县东北湘江西岸界首镇。旧属全州。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全州图: 西南有界首。因与兴安县互界,因名。民国 《全县志》 卷1:“界首市水通湘江,陆通兴、全,干线所经,商务较他市为盛。”

  • 沙角山

    ①在今广东东莞市南新湾镇南。近洋面,形势陡削,为船舶必经之地。清宣统《东莞县志》卷5山川:“自凤凰山至沙角山诸山, 皆有炮台。”②即今甘肃敦煌市南鸣沙山。《寰宇记》卷153燉煌县:“辛氏《三秦记》云:

  • 米峒

    ①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南。《续通鉴》:元泰定三年(1326),“米峒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峒蛮寇长阳县,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之”,即此。②即朱峒。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明史·地理志》 洛容县作“朱

  • 柘木场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方舆纪要》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碉门砦” 条下: “又西有柘木场,亦要口也。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都督徐增寿曰: 碉门拒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涉艰难,市马数少。闻自碉门出柘

  • 浮石湖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南。《寰宇记》 卷112鄂州武昌县: 浮石湖 “阔七十里。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春冬干涸,中有一石独立,周回二十步,形状极下,纵水泛涨而不能没”。《清一统志 · 武昌府一》: 浮石湖 “在

  • 阳晋

    ①战国魏邑,后入秦。在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西。《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十六年(前303),“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即此。②战国时卫邑。在今山东郓城县西。《战国策·楚一》:张仪说楚王曰,“秦下兵攻卫阳

  • 铺上

    即今山东胶南市西北铺上。1948—1953年置胶河县治此。

  • 郭池

    即彭道鱼池。在今四川阆中市西南十里。《寰宇记》 卷86阆州阆中县: “ 《四夷述记》:州西南十里有郭池,周约五十亩。” 唐以后渐成平陆。

  • 大宾县

    隋开皇十五年(595)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四十里。《元和志》卷38大宾县:“以县西北宾水为名。”大业初属永平郡。唐属浔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入桂平县。古县名。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 忠谠山

    一名定党山。即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党山。《寰宇记》 卷164封州开建县: 定党山 “在县北七十里,高六百丈”。《元丰九域志》 卷9封州开建县 “有忠谠山”。《舆地纪胜》 卷94封州: 忠谠山 “在开建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