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山镇

灵山镇

①今河北曲阳县北灵山乡。清道光《定州志》卷7曲阳县市集:灵山镇在“城北四十里”。

②即今浙江龙游县南三十六里灵山乡。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1)在河北省曲阳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1.2万。县北农贸中心。以近灵山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有瓷器、农机修配、食品加工等厂及煤矿。定灵铁路终点。定龙公路经此。(2)在山东省即墨市北部。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1000。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灵山社,灵山集是即墨十三乡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1946年属即东县一区(华山区)、十二区(灵山区)和即墨县四区(灵西区)。1952年建灵山乡。1956年即墨县和即东县合并,属即墨县灵山区。1958年并为灵山乡,后建灵山公社。1984年改置灵山镇。2001年乔家屯乡部分村并入。镇境地势东高西低。蒙沙河北流浩河流经镇境。产小麦、玉米、甘薯、高粱、大豆、花生、棉花、黄烟等。有化工、电器、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铸造、商标、家具等厂。烟上、王段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部偏西。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8000。镇以驻地名。镇内一岗丘,因有乌龟形大石得名龟岗,古人视龟为神灵之物,取名灵山。1933年为灵山乡。1949年为番禺县第二区。1958年设灵山公社,1986年建镇。属三角洲平原。为市主要稻、蔗产区之一。有服装、机械、造船等企业。水路通航。钟新公路通此。(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圩,人口700。传驻地附近山“龙坟”有神灵,故名。1951年为容县三区。1958年属杨梅公社。1960年置灵山公社。1963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置镇。产稻、薯类、甘蔗及柑橙、荔枝、龙眼、茶叶、八角、玉桂等。矿产有金、铁、铅。有瓷、冶炼、选矿、造纸等厂及林场、水电站。设有农贸集市。公路通杨梅、容城及北流市新荣等地。(5)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南部。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以驻地名,镇区呈矩形分布。人口 2600。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圩。原名黑山,后建有一座六神庙,传求之则“灵”,遂改名灵山。建国初属琼山县第九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59年分成演丰、演海、东营、灵山四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改镇。2002年东营镇并入。主产稻、橡胶、胡椒。为海口市北部主粮区。有农机修理、服装、饮料加工等厂。琼文线、223国道经此。灵山游乐场设于此。


猜你喜欢

  • 五丈湖

    即今湖北鄂州市南洋澜湖。《寰宇记》卷112武昌县:五丈湖“在县东,有长湖通江南。冬则干涸。陶侃作塘以遏水,于是水不竭。因取琅玡摄湖鱼菱置湖内,其菱异于他处”。《舆地纪胜》卷81寿昌军:五丈湖“在武昌东

  • 河池陂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河池寨。《水经·渭水注》: 昆明故渠 “上承昆明池东口,东径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

  • 姑苏台

    (臺) 又名姑胥台,简称胥台。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越绝书 ·吴地传》: “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子胥谏夫差不听,曰: “臣今见麋鹿游姑苏

  • 阿拉克湖

    一名花海子。在今甘肃玉门市北花海乡。为赤金河所汇。《清史稿·地理志》 玉门县:“阿拉克湖即延兴海。”

  • 大悲口

    在今四川巫溪县西马连溪上。《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大悲口“在郡西十六里。溪心两巨石对峙,上广下狭,故名。行人乞灵之祠也。谚云:船过大悲口,盐方是你有”。《方舆纪要》卷69大宁县:马连溪在“县西五里

  • 岸堤

    在今河北故城县南。《方舆纪要》卷13故城县: 岸堤 “在县 (治今县东北故城镇) 西南,起自(山东) 武城县北二十里之甲马营驿,达于县东十八里四柳树镇,皆筑堤,以防卫河泛滥。高数尺以上”。

  • 景洲

    亦作景里洲。在今湖北荆沙市江陵区西南长江中。唐徐坚 《初学记》 卷8: 景洲,“ 《吴志》 云:魏将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度量景洲”。

  • 龙川江关

    在今云南腾冲县东龙川江西岸。《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龙川江关“在司城东七十五里江之西岸”。《方舆纪要》卷118腾越州:龙川江关“在州东七十里。江之西岸有龙川桥,江上旧编藤铺板,名曰藤桥。明

  • 石州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夫宁县(今广西藤县东北浔江南、北流江东岸)。辖境相当今广西藤县、岑溪、容县及苍梧县西部地。隋开皇十年(590)改为藤州。②西魏恭帝二年(555)置,治所在巴渠郡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

  • 存古阁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民国时,藏有古碑八十余种以魏碑最多,秦汉砖亦有数十万,并有岳武穆行书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