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羊场濠

    在今内蒙古东胜市附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东胜厅于此。1912年改为东胜县,移今治。

  • 福水

    在今江西金溪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金溪县: 福水在 “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百门港水”。

  • 金洋州

    元置,属巩昌等处总帅府。治所即今甘肃成县。《元史·地理志》 金洋州: “本隶兴元路,戊戌岁,有雷、李二将挈民户归附,令迁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后废。

  • 吹河

    即碎叶水,亦作吹没辇。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清一统志·伊犁》:吹河“在伊犁西北。源出图斯池西北山,流经浑都赖山,又西北分支东行,为诺浑池,又西北经流千里。伊犁西北境之巨川也”。清代

  • 皂河站

    元置,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北皂河镇。

  • 候马亭

    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水经·河水注》:广武城 “西南二十许里,(逆) 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故汉武帝 《天马之歌》 曰: ‘天马来兮历无草,径千里兮循东道

  • 仙芝水

    即古域谷水。在今山西永和县西。《金史·地理志》:永和县有仙芝水。《清一统志·隰州》 引《县志》:仙芝河“源出仙芝谷,西南流经县西,又西南入黄河”。

  • 长平

    ①战国赵地,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二十里王报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使武安君白起击赵,“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即此。②战国魏地,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史记·秦始皇本纪》

  • 兀刺海

    又作兀剌孩、兀良海牙、斡罗孩。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元史·太祖纪》:四年(1209),攻西夏,“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

  • 沈家台

    即今辽宁锦县西北沈家台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义州图:“西南有沈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