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渠

灵渠

亦作澪渠、零渠。又名秦凿渠。或作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东接湘江,西接漓江,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长六十八里。工程主要分南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历代屡有改建。唐有十八座,宋增至三十六座,清则有三十二座。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是秦汉以来,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


又称零渠、秦凿渠、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命史禄凿渠运粮,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33千米。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三零渠,唐以后称灵渠。包括铧嘴、南渠、北渠等工程。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唐筑十八斗门,宋改三十六斗门,清为三十二斗门,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兼利灌溉。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进行整修,沿岸新修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2万亩,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青山碧水,周围修建有四贤祠、三将军墓、灵湖水库等。

灵  渠


猜你喜欢

  • 黑河宗

    即喀喇乌苏宗。治所在今西藏那曲县。见“那曲县”。

  • 晒书台 (臺)

    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黉山后。《清一统志·济南府二》: 晒书台 “在淄川县东北黉山后。郑康成笺注 《诗》 《书》 于此”。

  • 和顺县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山西和顺县。《元和志》 卷13和顺县: “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 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省入辽山县,元祐元年 (1086)

  • 小封县

    唐咸亨二年(671)于故金川县置,属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垂拱二年(686)为吐蕃所陷,废。后复置。五代时,移治废通化县,改为通化县。古县名。唐咸亨二年(671年)以生羌户置,治今四川省理县东北

  • 土陂

    又名土碑。即今安徽临泉县东南八十里土陂乡。明正德《颍州志》卷1:土陂“士民筑陂障老军屯、栗林坡诸水,以溉黄花陂西之田”。清已形成集镇。

  • 狼村隘

    在今广西象州县西。清乾隆 《柳州府志》卷1: 狼村隘 “在城西四十里狼村塘前。两旁石山,中穿一径,为西乡要隘”。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清时为戍守要隘。

  • 同安县

    ①西晋太康三年(282)置,属晋安郡。治所即今福建同安县。西晋末废。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南界置大同场。五代闽永隆元年(后晋天福四年,939)复置同安县,属泉州。元属泉州路。明、清属泉州府。1

  • 鸡父

    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杜注:“鸡父,楚地。安丰县南有鸡备亭。”古邑名。又称鸡甫。春秋楚邑。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

  • 程番关

    明置,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程番关在 “州 (治今惠水县) 北十里”。

  • 柔远州

    ①北宋改羁縻富州置,为羁縻州,属辰州。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元至元三十年 (1293) 改为散毛洞蛮夷官。②元置,属怀德府。治所在今四川酉阳、黔江等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元史·英宗纪》: 至治二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