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焦山

焦山

①在今山西广灵县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清乾隆 《广灵县志》 卷1: 焦山 “系官堡”。

②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一说在今内蒙古巴丰镇市南。《辽史·景宗纪》: 乾亨四年 (982) 九月,“甲辰,(耶律贤) 猎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

③亦名谯山、樵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九里江中。与金山对峙,相距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焦山,“唐 《图经》 云: 后汉焦先尝隐此山,因以为名”。《宋史· 韩世忠传》: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至,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又同书《瀛国公纪》: 德祐元年 (1275) 七月,“张世杰诸军战焦山下,败绩”。皆此。山巅盘礴处曰焦仙岭,其旁岩洞参差,奇胜不一。金、焦、北固世称京口三山。

④在今湖北石首市东。《明史·地理志》 石首县: “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 《方舆纪要》卷78石首县 “东山” 条下: “ 《志》 云,县东六十里有焦山,与东山连麓。其东南即华容县界也。山下有焦山港,通洞庭湖。岸北即调弦口。”

⑤在今湖南冷水滩市西北。《舆地纪胜》 卷56永州: 焦山,“ 《晏公类要》 云,在州西北一百里。传云是舜南巡所憇之处”。

⑥在今贵州长顺县北二十二里。清有外委驻守。


(1)在山西省闻喜县东。为中条山分支。主峰海拔959米。焦山原名萧山,林木茂盛,风景秀丽。后因草木、庙宇全毁,满山焦黑,故名焦山。相传五代梁时侯景专权、图谋篡位,以游山观景为名骗梁王上山。四面放火企图烧死梁王,后阴谋败露被杀。(2)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长江中。传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得名。海拔70.7米。山体主要由砂岩组成。与南岸象山隔江相峙,向为江防要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于此置营,以拒北魏;南宋建炎中,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断金兀朮渡江北归之路。有鸦片战争时抗英炮台遗址及定慧寺、焦山碑林、吸江楼等古迹。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布尔图门

    亦作布尔德库苏巴尔罕边门、布尔图库门。清建,为柳条边门之一。在今吉林四平市东南山门镇(半拉山门)。《清一统志·吉林二》:布尔德库苏巴尔罕边门“在吉林城西北五百里。东距克尔素边门一百五十里,西至开原县威

  • 皮城

    南北朝时蒲山国(皮山国)都城。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魏书·西域传》:“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

  • 龙标县

    唐改龙��县为龙标县,为巫州治。治所即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镇。《元和志》卷30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天授二年(691)为沅州治。开元十三年(725)复为巫州治。大历五年

  • 东海

    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

  • 正平郡

    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改征平郡置,属东雍州,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新绛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闻喜、曲沃、新绛县地。北周属绛州。隋开皇初废。②唐天宝元年(742)改环州置,治所在正平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

  • 秦周

    春秋、战国齐邑。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晋人欲逐归者,鲁、卫请攻险,“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古邑名。春秋、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鲁襄公十八年(前

  • 暖泉堡

    ①明初置,属高台千户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后废。②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卫。即今甘肃山丹县南四十里暖泉村。《方舆纪要》 卷63山丹卫 “永兴堡” 条下: “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③即今山西中阳县西

  • 析城山

    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南析城山。最高峰海拔1951米。《尚书· 禹贡》: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濩泽县: “ 《禹贡》 析城山在西南。” 《水经·沁水注》: 上涧水 “南历析城

  • 东卤池

    在今陕西蒲城县南二十里。《汉书·宣帝纪》:宣帝少时,“常困于莲勺卤中”。宋敏求《长安志》卷18蒲城县:东卤池“在县南二十里……唐大历十二年东池生瑞盐, 后敕禁断, 盐不复生”。即“卤中”。

  • 白蒲镇

    亦作白浦镇。北宋置,属如皋县。即今江苏如皋市东南五十里白蒲镇。明于此置巡司。《方舆纪要》卷23如皋县:白蒲镇,“明嘉靖二十八年,倭寇江北,分数道入犯,抚臣李遂驰至如皋,与贼遇于白蒲”。在江苏省如皋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