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盐源县

盐源县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盐井卫置,属宁远府。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民国初属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1年县治迁盐井乡 (即今盐源县)。1955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西南缘,西与云南省接壤。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面积 8376.4 平方千米。人口32.6万。辖8镇、25乡(含1蒙古族乡)。县人民政府驻盐井镇。西汉置定筰县,治今址,属越嶲郡。南朝齐后废。北周置定笮镇。唐武德二年(619年)以镇置昆明县,属嶲州。咸通后为南诏国昆明城,设香城郡。宋时大理国置如库部和贺头甸,属善巨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盐井管民千户;十五年置金州,旋改为金县;十七年改置闰盐州;二十七年置闰盐县,立柏兴府,为府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降府为州,废闰盐县入之;二十六年废州,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卫,改置盐源县,以境内产盐,故名。属宁远府。1913年属上川南道,1914年属建昌道。1928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0年属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随专区划入四川省。1963年置盐源彝族自治县。1978年复名盐源县,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南山地,县境主属锦屏山南段。中部盐源盆地面积 1049 平方千米,为主要农耕区。盐井河源于盆地东部,西流折北入木里藏族自治县,与理塘河汇合后复回县北,称小金河,入雅砻江。县东缘有折北又向南流的雅砻江,是盐源、西昌、德昌三县市的界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有草山坡地200多万亩,牧放牦牛、马、羊。农产有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及豆类,并产花椒、木耳、油桐、生漆、白瓜子、苹果。有煤、铜、盐卤、沙金及硫铁矿。有制盐、采矿、松香食品等工业。西木公路经此。县西北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共辖泸沽湖,以湖光山色著名,盛产淡水鱼类,为黑颈鹤、天鹅栖息地。


猜你喜欢

  • 玄菟郡

    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所在沃沮县(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始元五年(前82)移治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兴京老城附近)。辖境相当今朝鲜狼林山、清川江以西,辽宁宽甸、清原二满族自治县以东,北

  • 八柏桥镇

    即八百桥镇。今江苏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八百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 “八柏桥镇在城东北三十里。”

  • 大仪镇

    北宋置,属江都县。即今江苏仪征市东北大仪镇。《宋史·李重进传》:建隆元年(960),太祖亲征李重进,“次大仪顿”。即此。(1)在江苏省仪征市东北部。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大仪集

  • 英峨奇盘山

    即英额齐盘山。在今新疆莎车、叶城二县西南。《清史稿· 兆惠传》: 乾隆二十三年(1758) 讨大小和卓木之乱,“兆惠念兵寡而 (叶尔羌) 城大,不任攻,谍言贼牧群在城南英峨奇盘山,乃帅轻骑躏其牧地,县

  • 武都道

    东汉改武都县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三国时复为武都县。

  • 东岔抗日根据地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北起清河镇东岔村一带,南至长岗村南,长约12.5公里;东从老岭山脉,西至台上乡六道阳岔,宽约10公里。1936年杨靖宇率军开辟东岔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本侵略者实行武力封山,抗联

  • 春秋周邑。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左传》:定公六年(前504),“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古邑名。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左传》定公六年(

  • 东西洋

    即今福建漳平市西北双洋镇。明正统十一年(1446)置东西洋巡司于此。嘉靖四十五年(1566)升为宁洋县。1983年版《漳平县地名录》:“因地处双洋溪上游两岸。溪东称东洋,溪西称西洋,总名东西洋,亦名两

  • 观鸡水

    在今河北丰润县北。《水经·鲍丘水注》:巨梁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径观鸡山,谓之观鸡水。……其水又西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

  • 裹头城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31莱芜县 “牟城” 条下: “ 《志》 云,县东北六十里有裹头城,俗传汉武登蓬莱,经此筑城。时方簪冠学道,故名。” (按,《纪要》 称,在莱芜县东北六十里,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