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盱眙县

盱眙县

西汉改盱台县置,属临淮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东汉许慎 《说文》: “盱,张目也”; “眙,直视也”。《清一统志·泗州》: 盱眙故城 “城居山上,可以眺远,故名”。东汉复改为盱台县。三国废。西晋复置盱眙县,为临淮郡治。东晋义熙七年 (411) 移今盱眙县东北五里都梁山东北麓,为盱眙郡治。《宋书·臧质传》: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 (451),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从广陵北还,围攻盱眙,臧质屯兵坚守拒战,魏军大败,焘乃解围北归。东晋兖州、宋南兖州、齐北兖州、陈北谯州均曾治此。隋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 (621)为西楚州治。后属楚州。武德八年 (625) 移今治盱眙县。光宅初改为建中县,后复名盱眙县。建中二年(781) 改属泗州。北宋景德中又移治淮北泗州城中为州治,在今泗洪县东南,盱眙县对岸 (今已沦入洪泽湖中)。降淮南盱眙县为镇。南宋初县入金,仍为泗州治。金明昌六年 (1195) 改为淮平县。南宋复升盱眙镇为县,治今盱眙县。先后为盱眙军、招信军治。元至元十四年 (1277) 为招信路治。十五年 (1278)为临淮府治。二十七年 (1290) 改属泗州。清初属凤阳府,康熙中泗州寄此。雍正二年 (1724) 属泗州。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55年划归江苏省。


在江苏省西部,北临洪泽湖,与安徽省为邻。属淮安市。面积 2474.4 平方千米。人口73.2万。辖13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盱城镇。秦置盱台县,属东海郡,故治在今县东北盱眙山麓。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拥立楚怀王建都于盱台,历六年。西汉改名盱眙,属临淮郡。因县治初设圣人山,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大清一统志》泗州直隶州:盱眙故城“在今县东北。许慎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远眺,故名”。东汉复名盱台,属下邳国。西晋仍名盱眙。东晋置盱眙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移今县东北都梁山麓。隋大业初,境内都梁山上盛产梁香草,炀帝在此置都梁宫,由此盱眙别称“都梁”。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江都郡。唐改属楚州,移治今址。宋属泗州,后属濠州、淮南东路。元属泗州。明、清因之。1914年属安徽省淮泗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40年属淮南津浦路东行政区。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区。1955年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66年改属六合专区。1971年六合专区撤归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0年淮阴市改名淮安市。南部属大别山余脉,系淮南山丘区;北部为平原圩区及沿淮、沿湖洼地和滩涂。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横贯县境。属北亚热带-南温带过渡气候。农产以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为主。山区林果、沿湖沿淮水产养殖业较发达。盛产蜈蚣、猫爪草、柴胡等中药材。矿产有石灰石、凹凸棒黏土、大理石、硫铁和矿泉水,其中凹凸棒黏土储量居全国第一。有采石、水泥、酿酒、纺织、皮革、粮油加工、建材等工业。205国道经县境东部。有全国最大的公路、油管两用桥——淮河大桥。名胜古迹有第一山、铁山寺东阳城、霸王城、考城、虎头城、泗州城、禹王河、明祖陵等。纪念地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淮南行署驻地、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淮南银行总行等。


猜你喜欢

  • 雷峰塔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北宋开宝八年 (975),吴越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故称 “黄妃塔”。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纵火焚塔,仅存塔身。于1924年9月倒塌,出土有木刻 《宝箧印经》 经卷

  • 小灵河

    即今辽宁西部小凌河。《辽史·地理志》:兴中府有小灵河。元改小灵河为小凌河。

  • 楚舒尔城

    即曲水宗。在今西藏曲水县东北曲水。《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楚舒尔城 “在喇萨西南一百十五里”。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 钟 (鐘) 山

    ①即钟台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 · 武昌府》: 钟台山 “一名钟山。……裴子野 《宋书》: 永嘉元年,钟山洪水,有钟自山流出。因名”。②在今广西钟山县城中。《方舆纪要》 卷107富川

  • 济阳郡

    ①西晋惠帝分陈留国置济阳国,东晋改为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县 (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县东部、山东东明县南部。北魏废。②东晋明帝侨置于毗陵郡武进县 (今江苏武进县西北) 地。南朝齐改

  • 千秋亭

    ①在今河北柏乡县北十四里。东汉光武帝即位处。《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25)行至鄗,“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又《续汉书·郡国志》:高邑县“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帝即位于此”。

  • 大嵩卫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属山东都司。在今山东海阳县(东村)东南凤城。《方舆纪要》卷36登州府:大嵩卫“领中、前、后三千户所。城周八里。《志》云:卫南海中有巨高岛,西南边海有草岛咀,俱戍守处”。清

  • 今西藏定日县。元代八思巴于此置洛万户府。(1)古邑名。又作雒。本商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西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加以扩建,称成周城,迁殷人居此;同时又筑王城于今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为周人所居

  • 大源水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上下冻州:大源水“在州(治今下冻镇)北。源出八峰山,东北流,入于丽江”。

  • 陕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治所在陕县(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渑池、灵宝等市县及山西运城、平陆、芮城等市县地。十八年 (494) 废。东魏天平初复置。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