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岭
①在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广德州》:石佛岭“在建平县南七十里。上有三石,高二丈许,形如佛”。“石佛撑云”为县境胜景之一。
②在今浙江松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岭险峻,下临松溪,又东南至(处州)府城七十余里,往来通道也”。
①在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广德州》:石佛岭“在建平县南七十里。上有三石,高二丈许,形如佛”。“石佛撑云”为县境胜景之一。
②在今浙江松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岭险峻,下临松溪,又东南至(处州)府城七十余里,往来通道也”。
①西汉置,属雁门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双古城乡古城。东汉废。北魏复置,属善无郡。北齐又废。②东魏天平二年(535)置,属善无郡。治所在今山西县西南。北齐废。古县名。(1)西汉置,治
即沧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县西南)。七年(624)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属淮南道。七年废。
①即白云观。在今北京市广安门外。金泰和三年(1203)改天长观为太极宫。元初长春真人邱处机应太祖之召,涉沙漠至雪山后还燕京(今北京),居住于此。太祖二十二年(1227)改称长春宫。②在今陕西西安城北部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福宁府》:竹屿“突出海中,形势奇特。潮退,泥潦中有沙径,长一里可行。地无田, 民皆业渔。有堡。相近者为孤山,明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宁德遁入州界,官军追败之于此”。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东南八角乡。元废。
即今辽宁开原市西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镇。清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八宝屯城在“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又作傥水。 在今陕西洋县北。 《水经·沔水注》: 洛谷水 “南流, 右则水注之。 水发西溪, 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魏书·地形志》: 龙亭县
①唐方镇名。文德元年 (888) 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号忠义军,治所在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天祐三年 (906) 复名山南东道。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卫国军置,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后
或作容川郡。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属容州。治所在垫江县 (今四川垫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垫江县地。隋开皇初废。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治垫江县(今属重庆)。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垫江县一带。隋开
①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220) 孙权分合浦郡置,属交州。治所在思平县 (今广东恩平市北)。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东、阳西、阳春、恩平、高州、茂名、电白等市县地。西晋治所移在安宁县 (今广东阳江市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