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翠山
即今山西方山县东北方山。金贞祐四年(1216) 移方山县治此。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方山县东北。金贞祐四年(1216年)方山县移治于此。
即今山西方山县东北方山。金贞祐四年(1216) 移方山县治此。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方山县东北。金贞祐四年(1216年)方山县移治于此。
唐方镇名。兴元元年 (784) 置,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由同州刺史领之。乾宁二年(895) 改为匡国军。唐方镇名。兴元元年(784年)置,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领同、晋、慈、隰四州。同年罢。
北周武帝时置,属富世县。在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唐武德元年(618)升为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降为镇,属荣德县。
①北宋置,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那堪乡迁隆村。南宋改为迁隆镇。②即今广西邕宁县西南苏圩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北宋置,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迁隆峒。南宋时置为迁隆镇。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叠溪千户所。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团结村。《方舆纪要》 卷73叠溪所: 郁即长官司在 “所西十五里。……领松坪等五砦”。清初废。
隋开皇十三年(593)置,属嘉州。治所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八里。《寰宇记》卷74夹江县:“置于泾上, 临江水, 故号夹江。”大业二年(602)属眉州,次年属眉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属嘉州,移治今夹江
又作栏干山。在今福建建阳市北四十里。《寰宇记》 卷101引 《建安记》 云: “栏干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十人。岩口有木栏干,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岩石间悉生石柏,悬棺
即三涂山,又名水门。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水经·伊水注》: 伊水 “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又 《清一统志 ·河南府一》:三涂山,“ 《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元和志》 卷32薛城县: 姜维山 “在县西一里”。《寰宇记》 卷78保宁县: 姜维山 “姜维昔屯军于此”。
即今河南潢川县东南流传店乡。清光绪《光州志》卷1《市集》:“州东南三十五里有传流店集。”
在今四川成都市西郊草堂寺一带,为南河支流。《方舆胜览》 卷51成都府: 浣花溪 “在城西五里。一名百花潭”。溪北为唐诗人杜甫故居。号浣花草堂。唐女诗人薛涛亦家于溪旁,以溪水造十色笺,名浣花笺。自唐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