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辽河

辽河

古名大辽水,亦名枸柳河,又名巨流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汉书·地理志》 辽东郡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今辽宁海城西北)入海。”玄菟郡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隋书·炀帝纪》:大业八年(612)征高丽,三月“甲午,临戎于辽水桥。……甲午,车驾渡辽,大战于东岸”。辽河有东西两源:东辽河源出吉林东辽县萨哈岭;西辽河上游,北源西拉木伦河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平泉县光头山。东南流至辽宁昌图县西北古榆树附近会合后,始称辽河。古今辽河变迁,古代辽河下游自新民以下大致沿今烂蒲河、纳浑河,直趋海城市西境入海,明初以后不断西移, 一支南流为外辽河,到三岔河合浑河,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市注入渤海;一支南流,称双台子河,在盘山境会饶阳河, 由盘山湾入海。1958年于辽中县六间房截断外辽河流路,使浑河、太子河为独立水系,辽河主流循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


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大河。汉名大辽水,《汉书·地理志》玄菟郡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水经注》称“大辽水”为“辽水”,称“辽水”为“小辽水”。《契丹国志·太宗纪下》:“渡辽水,至渤海国铁州(治今辽宁营口市东南汤池)。”《金史·地理志》沈州辽滨县(治今新民市东北辽滨塔古城)、章义县(治今沈阳市西南彰义)并“有辽河”,皆即今辽河。古亦名句丽河,一作枸柳河,清名巨流河。跨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有东西两源:东辽河源出吉林省东辽县吉林哈达岭;西辽河上游北源西拉木伦河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省平泉县光头山;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古榆树附近汇合后始称辽河。下游段原与浑河汇合,至营口以下注辽东湾。1958年改道,在辽中县六间房附近折向西,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使辽河水系与其最大支流浑河水系分成两个独立入海的河系。全长 1390 千米,流域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若包括浑河及内流区面积为21.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459米3/秒。支流有柳河、清河等。河道迂曲漫流,含沙量高,流量变化大,旧时常泛滥成灾。建国后进行全面治理,在上、中游修建大伙房、南城子、柴河、红山、莫力庙、二龙山、清河等水库。在下游低洼地开辟灌溉区。六间房以下可通航。


猜你喜欢

  • 白石湫

    即白石潭。在今广西灵川县南。《清一统志·桂林府一》:白石湫“在灵川县南三十里。唐李商隐《桂林诗》:‘龙移白石湫’即此。亦曰白石潭、白石漈”。

  • 四鼎山

    又名四顶山。在今安徽肥东县南。《隋书·地理志》:庐江郡襄安县有四鼎山。《方舆胜览》卷48庐州:四顶山,“《郡国志》:魏伯阳炼丹之所”。《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引《县志》:“山俯瞰巢湖,上有四峰特起。”

  • 浙江行省

    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的简称。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置,洪武九年 (1376) 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 北山站

    元置,在今广东惠来县西南。明改为北山驿。

  • 南台

    亦作烟台。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北二十里南台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海城县图: 东北有烟台。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8: 南满铁路有南台驿 (站)。即金虎台。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筑,

  • 建安左郡

    亦作建安郡。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霄城县 (今湖北天门市东北)。西魏改为光川郡。

  • 温宿岭

    亦名温秀岭。即今陕西礼泉县北五凤山,为礼泉、乾县和永寿三县界山。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 温宿岭 “汉时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

  • 南嵌港

    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北南嵌溪。清乾隆间范咸 《重修台湾府志》 卷1: 南嵌港 “自竹堑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内多一溪十数弯折者,潮过小凤山,至南嵌社,南受查内山水,东受关渡门水,西入海”。

  • 湘赣革命根据

    地位于湖南、江西边界地区。原为毛泽东所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留在井冈山地区的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会剿”。1929年5月,红五军

  • 夷陵州

    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置,属荆州府。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长阳、远安等市县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为宜昌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置,治今湖北省宜昌市。属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