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②春秋蔡邑。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邓店。《春秋》:桓公二年(前710),“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

③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西南部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杜注:“鲁地。”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左更错取轵及邓”。《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又,《水经·湛水注》:“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


(1)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春秋大事表》等误以为在今河南邓州市。《国语·郑语》: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春秋时灭于楚。《左传》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复伐邓,灭之。”秦置县。(2)古邑名。(1)春秋鲁邑,确地无考,当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即此。(2)春秋蔡邑,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谋于邓。”即此。(3)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即此。


猜你喜欢

  • 太阴山

    在今山西绛县东南。《寰宇记》卷47绛县:太阴山“在县东南十里。崖壁峭绝,阳景不到,因曰太阴”。

  • 天柱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改天柱千户所置,属湖广靖州。治所即今贵州天柱县。崇祯十年(1637)迁治龙塘(今天柱县东十里社学乡田心寨),改名龙塘县。后仍还故治,复名天柱县。清雍正五年(1727)改属贵州

  • 都黎县

    北宋置,属羁縻文州。治所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北宋崇宁中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属邕州。后废。

  • 黄㟋山

    在今安徽泾县东南。 主峰海拔1174.8米,为全县最高峰。 《清一统志 · 宁国府一》: 黄㟋山“在泾县东南六十里。高五百丈,亘十余里。群峦叠嶂,雄镇一方,县治祖山也”。

  • 阜民司

    明置,在今四川雅安市。《方舆纪要》 卷72雅州 “雅安驿” 条下: “阜民司,明洪武九年置,收买番马,后罢为民居。”

  • 青苗陂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白帝镇。《方舆胜览》卷57夔州: 杜少陵故宅 “东屯有青苗陂。” 《方舆纪要》 卷69夔州府奉节县: 青苗陂 “在瞿唐东。蓄水溉田,民赖其利”。唐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诗云:“东屯

  • 象冈

    在今广东英德市东百里。明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英德市东太平。明洪武中于此置巡检司。

  • 剑门站

    元置,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镇北剑门关。明废。元置,即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剑门关。明废。

  • 汾桥

    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水经·汾水注》:“《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清代已圮。

  • 泥溪长官司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马湖路。治所在今四川屏山县。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52泥溪长官司: “界有此溪。” 因名。明洪武四年(1371) 为马湖府治。万历十七年 (1589) 改置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