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井关
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宋使 ·高继宣传》: 西夏元昊攻宋麟、府二州,“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清一统志》 引 《太原府志》: “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陵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 按: 天门关,当为今太原市西北东关口。
即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北凌井。其地与天门关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西尽为陵井,形势险阻,旁有深沟,为军事要地。北宋仁宗时,西夏元昊攻麟、府二州,宋将高继宣率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即此。
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宋使 ·高继宣传》: 西夏元昊攻宋麟、府二州,“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清一统志》 引 《太原府志》: “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陵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 按: 天门关,当为今太原市西北东关口。
即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北凌井。其地与天门关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西尽为陵井,形势险阻,旁有深沟,为军事要地。北宋仁宗时,西夏元昊攻麟、府二州,宋将高继宣率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即此。
一名牛戍驿。即今河南夏邑县西北牛王堌村。明嘉靖《夏邑县志》卷1《集店》:“牛王堌集,县西北五十里。”
战国秦时小国。都于青衣 (今四川芦山县。一说在名山县北)。以青衣水为名。《水经·江水注》: “ (青衣) 县,故青衣羌国 也。《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西汉高帝六
在今河南泌阳县城。《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25)八月,“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即此。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城。《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25年)祠高祖、太宗于怀宫,即此。
即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置泉州府通判于此。
①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印山“在都结州治(今都结乡)南。以形似名
①唐昭宗李晔陵。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旧唐书·哀帝纪》: 天祐二年 (905) 二月,“葬昭宗皇帝于和陵”。《新唐书·地理志》 缑氏县: “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来山,天祐元年更名。”②在今四
明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南五里。后废。
即夏谦泽。在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西北十五里夏垫附近。《水经·鲍丘水注》: “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即此。
南宋咸淳元年 (1265) 改严州置,治所在建德县 (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辖区相当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建德路。公元1358年朱元璋改建安府,寻改置
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南花沟镇。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西南。属千乘郡。因在邹平县之东,故名。东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