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堡
即今贵州贵阳市南四十里青岩镇。《方舆纪要》 卷121贵阳府: 青岩堡在 “府南青岩下。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镇。《明史·王三善传》:天启三年(1623年),安邦彦分兵围青岩,断定番(今惠水县)饷道,贵州巡抚王三善遣王建中、刘志敏救青岩,定番路通,即此。
即今贵州贵阳市南四十里青岩镇。《方舆纪要》 卷121贵阳府: 青岩堡在 “府南青岩下。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镇。《明史·王三善传》:天启三年(1623年),安邦彦分兵围青岩,断定番(今惠水县)饷道,贵州巡抚王三善遣王建中、刘志敏救青岩,定番路通,即此。
原属土谢图汗部,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赛音诺颜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博木博果尔一带。
在今河北蔚县东、涿鹿县西南交界处。《清一统志·宣化府》 “倒刺山”条下:“又有小五台山,在(蔚)县东八十里。高四百余丈,周五里。山有五台,四时积雪不消。”在河北省蔚县、涿鹿县境内。为太行山系北支,由相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42汾州府: 善利渠 “在府西南。西山诸泉源会流为渠,东西首尾凡百余里,有灌溉之利”。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大洲村。清时紫泥巡司驻此。
唐置,属新繁县。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新繁镇南。《方舆纪要》 卷67新繁县: 沱江驿 “以沱江为名”。《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一年 (870),将军宋威援成都,败南诏于新都,“进军沱江驿,距成都三十里”。
即汴水。(1)自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接黄河,东南经今开封市南、民权县与商丘市北,复东南经今安徽省砀山县、萧县北,至江苏省徐州市北入泗水。上游又称鸿沟或狼汤渠,中、下游又称汳水、获水。魏、晋时为中原通往东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东。清康熙十八年 (1661)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区东。属福建行都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
金置,属平晋县。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一名红寺山口。在今甘肃山丹县北。《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红寺山关“旧曰红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一名集口镇。即今湖北南漳县北十八里龙门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南漳县北有竜门集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