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静安寺

静安寺

在今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原名沪渎重元寺,寺址在旧吴淞江下游沪渎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 (1216) 迁芦浦之沸井浜畔,即今址。今静安区即因静安寺而得名。


(1)古迹名。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初名沪渎重元寺。唐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原在(苏州河)北岸,因江潮泛滥,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移建芦浦沸井浜畔。元、明以后,屡修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多,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清末筑石栏,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阁”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惇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1984年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内有国内最大的玉佛,高3.87米,宽2.6米,重11吨。2003年12月山门(天王殿)改建竣工。依宋代“营造法式”设计,上、下两层,高12米,宽19.6米,底下一层采用花岗石料,上面一层为歇山式单檐古建木结构,采用柚木制成。汉白玉栏杆上雕有静安寺寺徽。(2)区片名。在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大致范围:乌鲁木齐北路以东、常德路以西、北京西路以南、延安中路以北的一片地区。南宋嘉定前,这里称西芦浦沸井浜,自嘉定九年(1216年)古刹静安寺由沪渎迁此后,渐称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辟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十一年始创静安寺庙会后,逐渐形成人口稠密、商业繁盛地区。为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之一。定为静安寺文化旅游区。有静安寺、静安公园等。

静 安 寺


猜你喜欢

  • 秦余杭山

    古山名。又称卑犹山、万安山。即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阳山。《吴越春秋》:越王葬吴王于秦余杭山。即此。

  • 温汤镇

    北宋置,属万岁县。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五十里温泉镇。1912年改为温泉镇。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南部。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温汤,人口3970。驻地有泉,温如汤,故名。镇亦因名。1

  • 临济镇

    本临济县,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废为镇。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金史·地理志》:章丘县有临济镇。(1)古镇名。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降隋咸济县置,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2)今镇名。在四

  • 匡山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 陉北

    指今山西代县西北雁门关所在陉岭以北地区。《资治通鉴》: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中山公虎击代王纥那,战于句注陉北”。古地区名。指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关所在陉岭以北地区。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后

  • 厄水戍

    在今陕西汉中市或南郑县境。《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南郑县: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 浩州

    ①唐武德元年 (618) 改西河郡置,治所在隰城县 (今山西汾阳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灵石等市县地。武德三年 (620)改汾州。②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东

  • 宜宾县

    ①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 以避太宗讳改义宾县置,属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八十六里蕨溪镇北宣化坝。熙宁四年 (1071) 省入僰道县。②北宋政和四年 (1114) 改僰道县置,为叙州治。治所

  • 长城山

    在今山西岢岚县东。《清一统志·太原府一》:长城山“在岢岚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泉,流合岚漪河”。

  • 陈坊市

    ①即今江西宜黄县西陈坊。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抚州府宜黄县:西有“陈坊桥”。②即今江西铅山县西南陈坊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1:铅山县西南有陈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