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阴县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灌婴为颍阴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并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二年(539) 复置,为郑州及颍川郡治。北齐天保元年(550) 改为长社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汉书·灌婴传》: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即此。汉、晋属颍川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二年(539年)复置,为颍川郡治,武定七年(549年)后为郑州治。北齐改为长社县。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灌婴为颍阴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并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二年(539) 复置,为郑州及颍川郡治。北齐天保元年(550) 改为长社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汉书·灌婴传》: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即此。汉、晋属颍川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二年(539年)复置,为颍川郡治,武定七年(549年)后为郑州治。北齐改为长社县。
唐武德四年 (621) 析剡县置,为嵊州治。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五里。八年 (625)废。
春秋晋平公筑。在今山西侯马市西南十里汾祁村。《左传》: 昭公八年 (前534),“晋侯方筑虒祁之宫”。《水经·浍水注》: “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
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 卷105象州: 象台山 “近柳州界,去州三十里。平地突起,岿然一台,四望平远,盖古州之治也。唐武德始迁治阳寿,今犹相承谓州为象台云”。
即今江苏镇江市。《旧唐书·地理志》 丹徒县: “吴为京口戍,晋置南徐州。”
即今广东东莞市西南厚街镇。清宣统 《东莞县志》 卷21: 墟市有 “厚街市”。
①隋为防御突厥所筑。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隋书·长孙晟传》:开皇十九年(599),“染干因晟奏雍闾作反具欲打大同城,诏发六总管分道出塞讨之”。唐曰永济栅,亦曰永清栅。《元和志》卷4:“乾元后
北宋置,属洮州。在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乡东四十里。金废。
即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虬津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4:建昌县西北有虬津。
即今四川大足、荣昌、泸县之濑溪河 (胡市河)。《清一统志·泸州》: 思晏江 “在州北六十里。自荣昌县界来,南流四十里,绕玉蟾山下,又南入资江”。
①又名九龙山。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商州》 引《雒南县志》:“当故县之西,故名。”②《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郑玄注:“西者, 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方舆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