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荡
在今江苏如皋市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通州》: 高阳荡 “西接运盐河,东通海。一名祥符河。久淤”。
在今江苏如皋市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通州》: 高阳荡 “西接运盐河,东通海。一名祥符河。久淤”。
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清一统志·甘州府》:石峡口山“在山丹县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
即三湘浦。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城陵矶。《元和志》 卷27岳州巴陵县: “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
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即今贵州晴隆县南马乃营。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8普安县:“国朝顺治十八年,普安州属马乃营土目叛,总督赵廷臣讨平之。”
即今河南滑县东南桑村乡。民国 《重修滑县志》 卷6: “桑村集,距城七十五里。”
即今贵州罗甸县西逢亭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罗悃、床井、沟亭、逢亭、上隆、罗苏、赖石各亭,虽非膏壤,水旱皆可有收。” “逢亭”,又称内逢,系布依语音译,即亭目居住地。
即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范回族镇。民国《洛宁县志》卷1:“王范镇,在城西五里。”民国时繁盛过于县城。
亦名北戎。春秋时夷国之一,分布在今河北北部。公元前7世纪颇强大,常为郑、齐、燕之患。《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二十三年(前663),“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即今朝鲜东北部的狼林山脉。《三国志·魏书·东沃沮传》: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古山名。即今朝鲜境内狼林山脉。东汉、三国时东沃沮族居此。
一作姚沟镇。即今山东昌乐县西尧沟镇。明嘉靖《昌乐县志》:尧沟店集“在县西二十里”。
亦作里楮河。即今四川理塘、木里县境之里塘河(木里河),为雅砻江支流。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里楮河“在里塘门首。河源出瓦述长垣蒙了沙,向东南流,至眉目喇卡哈雅入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