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沟
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 (前482),为北上称霸中原而凿。《国语·吴语》: “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今河南封丘县西南)。” 东自今江苏沛县,经山东单县、曹县及河南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史称黄沟。
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2年),北上大会晋、鲁各国于黄池,以称霸中原,乃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到鲁、宋各国境内,将不相连接的水道凿通。东自今江苏省沛县,经山东省单县、曹县及河南省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历史上称为黄沟。
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 (前482),为北上称霸中原而凿。《国语·吴语》: “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今河南封丘县西南)。” 东自今江苏沛县,经山东单县、曹县及河南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史称黄沟。
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2年),北上大会晋、鲁各国于黄池,以称霸中原,乃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到鲁、宋各国境内,将不相连接的水道凿通。东自今江苏省沛县,经山东省单县、曹县及河南省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历史上称为黄沟。
①即团亭湖。今安徽桐城县东南白兔湖、菜子湖一带。《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团亭湖 “亦名独山湖,在桐城县南六十里”。②在今山东微山县北部。取湖中独山为名。《清一统志·济宁州》: 独山 “在鱼台县东北黄
①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山海经·北次三经》: 碣石之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 无草木”。 《水经·㶟水注》: 雁门山 “雁出其门, 在高柳北, 高柳在代中, 其山重峦叠
即今河北涞水县西北玉斗村。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丹水上源。源出高平市西北繖盖山,东南入泫水。《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泫氏县: “杨谷,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 《水经·沁水注》: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东南流,左会长平水,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为益州郡治。治所即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汉书·地理志》 滇池县: “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因湖名为县名。三国蜀属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 (271) 为宁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平月长官司置,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次年改置平越卫。
①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西汉属梁国。北魏废。②东晋安帝侨置,为马头郡治。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南马头城。南齐属钟离郡。后废。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属砀郡。汉、
北宋熙宁六年(1073)置,属邵州(后属武冈军)。即今湖南绥宁县东北二十四里关峡苗族乡。《方舆纪要》卷82绥宁县“东关”条下:“明嘉靖中,增筑黄石、关峡、蓝溪、多龙、江口等五堡,调九溪荆州卫及城步所官
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西晋属汝阴郡。南朝宋废。古县名。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治今安徽省阜南县南。属汝南郡。晋改属汝阴郡。南朝宋废。
南朝梁置,治所在龙巢县(北周改左阳县、隋改真阳县,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隋大业三年(607)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