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
秦汉时郎官的合称。其内涵说法不一。或谓中郎、外郎、散郎。又有议郎、中郎、散郎或郎中、车郎、户郎说。又,北魏内三郎省称。
秦汉时三种郎官的合称,至于具体指哪三种郎官,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注:“《索隐》:三郎谓中郎、散郎、外郎。《正义》:议郎、中郎、散郎。《史记会注考证》引苏林说:三郎者,中郎、郎中、外郎。”《小学绀珠·职官·三郎》:“中郎、侍郎、郎中。”有的说是郎中、车郎、户郎。北魏时内三郎(掌玺郎、掌服郎、掌筵郎)的省称。
秦汉时郎官的合称。其内涵说法不一。或谓中郎、外郎、散郎。又有议郎、中郎、散郎或郎中、车郎、户郎说。又,北魏内三郎省称。
秦汉时三种郎官的合称,至于具体指哪三种郎官,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注:“《索隐》:三郎谓中郎、散郎、外郎。《正义》:议郎、中郎、散郎。《史记会注考证》引苏林说:三郎者,中郎、郎中、外郎。”《小学绀珠·职官·三郎》:“中郎、侍郎、郎中。”有的说是郎中、车郎、户郎。北魏时内三郎(掌玺郎、掌服郎、掌筵郎)的省称。
武官名。辽置,见“辽阳大都督府”。
官名。北齐置,车府部长官。由宦者担任。官名。北齐置,属中宫仆署,见“中宫仆署令丞”。
春秋时晋国六个养马官的合称。《左传·成公十八年》:“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杜预注: “六驺,六闲之驺。”
官名。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时设置,为外务部的副长官。
官署名,明初设此官署,掌京畿漕运事务。其官有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见《明史·职官二·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一员》。参看“漕台”条。
(1)宦官职名。宋代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的都知均以副都知为副职。(2)宋代军官名。为都知的副职。参见“都知”。
武官名。五代时后周设置,属殿前司,统一指挥铁骑军左右厢与控鹤军左右厢的军事。石守信在后周时曾任此职。
官名。辽朝置,属南面官。加官,无实职。在左龙虎军上将军下。耶律合住,保宁初为右龙虎卫上将军。
西夏信使名。指牌以传递信息、军情。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土方上士五人,下士十人,主管四方邦国的土地。北周依其制置土方中士,正二命;土方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职方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