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光禄

光禄

1、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秦设郎中令,掌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大夫掌议论。大夫又分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沿用西汉官制,也设光禄勋。《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魏晋有光禄大夫,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晋书·职官》:“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又卒赠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吏卒,其余皆给。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魏氏已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及晋受命,仍旧不改,复以为优崇之制。”“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南北朝时刘宋设光禄大夫。见《宋书·百官下》。南齐设光禄勋、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南齐书·百官志》。北魏设光禄勋、金紫光禄大夫。见《魏书·官氏志》。梁设光禄卿,掌宫殿门户。又有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隋书·百官上·光禄卿》。唐朝设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皆为无职事的散官。见《旧唐书·职官一》。宋设光禄卿,见《宋史·职官八》。明设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皆文散官。见《明史·职官一·文之散阶》。清代也有光禄大夫,为正一品的封赠官。见《清史稿·职官一》。

2、官署名。南北朝时梁设光禄寺,其长官称卿。《旧唐书·职官三·光禄寺》注:“秦曰郎中令,汉曰光禄勋,掌宫殿门户。梁置十二卿,加寺字,除勋字,曰光禄卿(其长官曰光禄卿),掌膳食。”北齐设光禄寺,置卿和少卿,兼管皇室膳食帐幕。唐代光禄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掌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等。《新唐书·百官三·光禄寺》:“掌酒醴膳羞之政,总太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凡祭祀,省牲镬、濯溉;三公摄祭,则为终献,朝会宴享,则节其等差。”其后,宋、明、清也都设光禄寺,寺中设卿、少卿,其职事大体相同。见《宋史·职官四·光禄寺》、《明史·职官三·光禄寺》、《清史稿·职官二·光禄寺》。

猜你喜欢

  • 颁朔大夫

    司天散官名。金、元皆置。金为二十五阶之第六阶,秩正五品下。元十四阶之第三阶,秩正四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五品下,称颁朔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 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元朝地方监察官署名。设于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监治女真水达达地域。二十五年,併入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 护赤沙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晋书·苻坚载记》:“大鸿胪韩胤领护赤沙中郎将,移鸟丸府于代郡之平城。”

  • 仪制司员外郎

    官名。即“仪制清吏司员外郎”。

  • 诰封

    明清两代,对官员有封赠时,五品及其以上的用皇帝的诰命授予,称诰封;六品及其以下的用敕命授予,称敕封。参看“诰命”条。

  • 尚方少监

    官名。即少府少监,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为名府少监。参见“少府少监”。官名。见“尚方监”。

  • 豆仓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仓下大夫属官,掌各种豆类的收藏和保管,下设豆仓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详断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置,属刑部,掌详断大辟狱案,设详断官领之。元丰(1078—1085) 改制,以其事归大理寺详断案,刑部不复详断。

  • 中都官吏

    凡指在京都的官吏。《后汉书·樊宏传》:“五府调省中都官吏京师作者。”注:“中都官吏,在京师之官吏也。”

  • 王国学官长

    官名。隋于诸王府置学官长一人,唐沿置于亲王府,掌教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