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爵

六爵

爵名合称。六爵置于太平天国后期,其名目为义、安、福、燕、豫、侯,是从义、安、福、燕、豫五个王号和前期侯爵演变而成的。太平天国在前期仅设王侯两爵,后曾一度将燕王秦日纲改封为顶天燕,豫王胡以晀改封为护天豫,但仅作为秦胡两人的特封。杨、韦事变以后,翼王石达开回朝,大家嘉其义气,推为义王,石达开不肯接受,天王虽以石达开综理朝政,而实际并不信任,另封洪氏族人为安、福两王来挟制石达开,达开愤而尽带精兵良将出走,朝臣不满天王措施,反对安福二王,天王不得已,将安、福二王改封为天安、天福。设置天安、天福之后,连前期所立燕、豫、侯爵名,已有五爵,石达开虽不接受义王之号,但朝臣已公推之,戊午八年(公元1856年)《颁行历书》署石达开衔为申师通军主将义、翼王,可见天王也曾承认达开为义王。石达开出走以后,逐渐在王位之后形成六爵制度。因为石达开的地位原高于安、福两王,所以六爵便以义居首。安、福两王虽为后期所封,但天王对其信任程度实高于前期燕、豫二王:侯在前期本在燕、豫之下,所以六爵次序排为义、安、福,燕、豫、侯。其中安福两王、燕豫两王,本属同级,但在六爵中则是安高于福、燕高于豫了。六爵的全称是在义、安、福、燕、豫、侯之上各加一天字,又别冠一字以为号,以资区别,如亲天义、凝天安、应天福之类。六爵升迁,一般以沿用原来所冠的字为原则,如陈玉成由成天豫升至成天义;由义升王也有以原来的爵号为王号的,如蒙得恩初为赞天侯,赞天燕,封王也称赞王,但多数另建王号。六爵虽为爵位,但因太平天国官爵不分,六爵也各有属官,主要是六书或称六科。安、福两爵设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合称六书。义、燕、豫、侯四爵之下是否也设六书,未见记载,以前期于燕、豫二王之下设六部书,侯下设六部掌书的情况看来,义、和燕、豫、侯当亦置六书。六书有时有称为六科的,如朱雄邦为晋天燕时,其属有兵科李玉书与户科王镇东,并有指挥一官。六爵的地位,初期在王位之下,设置天将、朝将、主将、佐将之后,降在天将、朝将之下,主将常封义爵,佐将常封安爵,福、燕、豫、侯诸爵则在佐将与丞相之间。晚期封赏甚滥,中下级官员均得受封,六爵地位逐渐低落。又翼王石达开远征后,在其官制中亦增添天喜、天燕、天豫三爵。

猜你喜欢

  • 司染署令丞

    官名。北齐置司染署,属太府寺,掌织物染色之事。设令丞为正副主官,又别领京坊、河东、信都三局丞。隋沿置,炀帝间改称织染署,改隶少府监。参见“织染署”。

  • 左金紫光禄大夫

    官名。北周置,为朝中官员的加官,无具体职掌,八命。详见“金紫光禄大夫”。散官名。北周置,秩八命。参见“金紫光禄大夫”。

  • 巡阅使

    官名。民国北洋军伐时期置,为数省或数区的军政长官,掌理所辖省区的军政事务。最高级地方军政长官。北洋政府为安排大实力派的需要,设置巡阅使一职,使其控制两省以上地方,在形式上隶于陆军部管辖。巡阅使因其所辖

  • 窠阙

    官制用语。宋朝指官员离任、致仕、死亡等而空阙的职务,由铨选部门选人填补。宋制,凡因官员离任、死亡、致仕等原因而空缺的职务,称为窠阙,得通过铨选以填补之。

  • 农监长

    官名。秦朝属治粟内史。西汉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属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属大司农。各郡国农监皆置,有丞,应为劝农之官。官名,秦汉皆置,为农监长官,属大司农,掌农事,主劝农殖谷、分租官田、屯

  • 简任官任用资格

    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九日北洋政府公布的《文官任用法草案》规定,简任官须具有下列各项资格之一始得任用:一、现任或曾任三等荐任文官,但教官、技术官和依特别任用法任用的不在此限;二曾任简任文官

  • 明烈将军

    官名。① 南朝梁、陈十明将军之一,参见“十明将军”。②南朝梁初置,在宁远将军班中,武帝大通三年(529),置宣远将军代之。

  • 掌药郎

    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起,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八品上,称掌药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直閤(阁)将军

    官名。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都设此官。掌领兵宿卫宫殿。见《隋书·百官上、中、下》、《魏书·官氏志》。閤,也写作“阁”,义同。

  • 假候

    官名,又称假军候,秦汉以前就有,汉朝为“曲”的副长官,也掌领兵。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为曲,曲置军候一人,俸比六百石,掌领兵;又有假候一人,为副贰。假:在正式任命前代理试用期间称假。”见《后汉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