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

官名。清代内阁设此官,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


官名。明代仿宋制置大学士若干人,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仁宗时又置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他们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大学士的官阶为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一般称为辅臣,俗称阁老。首席辅臣称为首辅,即当首相之任。清初在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以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即成为内阁的主官。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规定,大学士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系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系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至于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清代的大学士官阶远比明制为高,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俱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享有极高的荣誉。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即使加有师、保的荣衔或有侯、伯的爵号,仍称中堂。大学士本身的任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机要事务,随时备皇帝的召见,并替皇帝草拟诏旨。大学士例有兼职,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洪承畴兼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开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两次规定兼各部尚书衔。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虽下令裁汰兼衔,历年仍有管理部务者。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始完全取消大学士兼尚书虚衔。自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本身处理机要的任务亦移归军机处,任大学士之职遂等于空的荣典。

猜你喜欢

  • 协理京营戎政

    官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置,以兵部尚书侍郎或右都御史充任,协掌京营操练之事。万历九年(1581)革。十一年复置。天启(1621—1627)中增一人,后革。崇祯二年(1629)复增一人。

  • 士曹参军、行参军

    官名。见“公府士曹”。

  • 露门博士

    “露门学文学博士”的省称。

  • 牛官令

    官名,汉置,为牛官之长,掌养牛事。《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元延元年)十月中,(曹)宫乳(产儿)掖庭牛官令舍。”

  • 千长

    官名。汉朝西域龟兹等国置之。龟兹国有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官名,匈奴和西域龟兹国等置此官,意即千人之长,掌千人。《汉书·匈奴传》:“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辅佐)小王、相、都尉、当户

  • 监正

    官名。明、清钦天监皆设为长官,明设一人,清设满、汉各一人,俱正五品。又,明朝太仆寺、苑马寺所辖诸牧监,亦各设监正一人,正九品。

  • 沿海缺

    清朝外官缺分之一。属此缺者有江苏之太仓、上海等十县,浙江之仁和、海宁等十七县,山东之诸城、胶州等七州、县,广东之东莞、香山等十三县,福建之闽侯等九县之佐贰、首领官。其历俸升擢与边俸同,俱三年俸满有政绩

  • 伯克

    官名。维吾尔语音译。新疆回部旧制,凡官皆曰伯克。其职以号别之。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各城派驻大臣统辖,回官则仍循旧名,唯改伯克世袭制为任命制,并分定额缺、品级,授予俸地。设官

  • 部校尉

    官名,汉置,仅次于将军。大将军营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掌一部兵马,俸比二千石。属官有司马一人,掌领兵,俸比千石。见《后汉书·百官志》。

  • 郡东閤祭酒

    郡散吏名。汉代置,《后汉书·周盘传》记蔡顺以至孝称,“太守韩崇召为东閤祭酒。”无具体职务,为郡府中的高级散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