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别驾

别驾

官名。即别驾从事、别驾从事史,汉朝州部佐吏。据应劭《汉官仪》,汉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员一人,秩皆百石。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秩轻职重,有“其任居刺史之半”之说,位居州吏之右,与治中从事史同为州上纲,事无不统。三国魏、蜀、吴皆置。晋朝亦置。南朝宋主吏员选举,多以六品官担任。齐同。梁扬州别驾十班,陈为六品,他州高者六品,低者九品。自晋、南朝宋以后,别驾位虽日崇,但职任渐为府佐所夺。十六国前秦、前凉、后秦并置。北朝北魏亦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司州别驾为正四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四品上。他州别驾依州品不同,自正五品至正七品不等。北齐司州别驾从四品上,上州正六品上,中州从六品上,下州正七品上。北周三万户以上州别驾正四命,一万户以上州四命,五千户以上州正三命。魏、晋、北魏前期,别驾例用本州人,由刺史自辟,后期渐由朝廷任命。自北周始,州、府佐吏渐混为一系。隋、唐为府州上佐之一,迭与长史互改名称,亦或并置,并无实际职任,因品高俸厚,多以位置贬谪大臣,时有废罢。又,隋炀帝时于司隶台置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内。宋朝诸州皆置,无职掌,或特恩授流外之人,或安置贬谪官员。明、清为各府通判别称。


官名。别驾也称别驾从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视辖境时,其别乘驿车随行,故称别驾。汉设别驾从事;魏晋沿用汉制,各州都设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当刺史之半;隋设郡丞,唐初改隋之郡丞为别驾,后又改称长史。到唐朝中叶以后,别驾、长史并置,但职权任务都已轻了许多。宋朝不置别驾而设通判,其职权任务类似别驾,因此,后世称通判为别驾。参看《文献通考·职官·总论州佐》。

猜你喜欢

  • 北面属国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境内,除契丹、奚各部外,尚有许多从属于契丹的部族,大者称属国、小者称部族。属国有大王、于越、左右相等官,部族则有节度使。统称属国官。一般以本族人为之,有时亦用契丹人统领。

  • 奋威大将军

    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使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并诛严尤、陈茂。”

  • 王府教授

    官名。明洪武三年(1370)置,为王府长史司属官。无定员,从九品。参见“教授”。

  • 令君

    1、对尚书令的敬称。荀文若和荀公达在东汉末年先后任尚书令,被尊称为令君。“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见《晋书·荀勗传》。2、对县令的尊

  • 奉义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诸葛亮收伏姜维后,辟其为仓曹掾,加此职,封当阳亭侯。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大通三年(529) 罢。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姜维曾任此将军,掌

  • 宪部侍郎

    官名。即刑部侍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刑部侍郎。参见“刑部侍郎”。官名。见“宪部”。

  • 巴克式

    即“巴克什”。

  • 刀笔

    见“刀笔吏”。

  • 流外八班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在二十四班将军之外,为乡品二品以下的寒士、寒人。置牙门、期门至裨将军等十四号将军,自一班至八班,分为八班,以班多者为贵。是将军中地位较低者。

  • 廱厨丞

    官名,也写作雍厨。西汉置,为廱厨副长官,佐廱厨长掌廱厨。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主爵中尉》,参看“廱厨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