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副尉

副尉

①汉朝西域副校尉简称。②散官名号。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武散官,自正六品至从九品为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侮、仁勇、陪戎八校尉及八副尉,其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后代沿此制。宋朝有进武、进义、守阙进义、进勇、守阙进勇等副尉。金朝武散官有保义、进义二副尉,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增设,为三十四阶之末二阶,分别为从九品上、下。元沿金制,武散官末二阶亦为保义副尉、进义副尉,从八品,敕授。③官名。金朝卫尉司副长官,从四品。协助中卫尉管理皇后宫事务。④清朝步军副尉之简称。详“步军副尉”。


官名。1、汉朝设西域都护和西域副校尉,副校尉简称副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南朝梁任眆《丞相长沙宣武王碑》:“都护之威既弛,副尉之策已谢。”

2、唐朝武散官有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侮副尉,从八品下;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副尉,从九品下。见《新唐书·百官一》。宋元沿用此制,明不设。见《宋史·职官九·武散官》、《通典·职官二二》。

3、清代武官名。守卫京师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的下属有副尉,负责守卫巡警等事。《清史稿·职官四·步军营》:“所辖:翼尉(正三品)、副翼尉(从三品)、协尉(正四品)、副尉(正五品),满、蒙、汉军俱各八人。”

猜你喜欢

  • 尚书中兵郎

    参见“中兵郎”。

  • 水部侍郎

    官名。魏晋南北朝尚书水部曹长官称郎,其资深者可转侍郎。隋初定名侍郎,正六品,文帝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水部郎。官名,隋置,属工部尚书;唐改称水部郎中,掌沟渠津梁舟船运

  • 冗从

    官名。西汉置,诸王身边的侍从。《汉书·枚乘传》:“(枚皋) 为王使,与冗从争 (师古曰: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 ,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东汉有中黄门冗从,由宦官充任,掌宿卫。魏、晋后置为皇帝的武职侍

  • 典天乐

    官名。太平天国天王府置,属朝内典官,员额三百人,官阶为职同指挥。参见“典乐”。

  • 中常大夫

    官名。金朝内侍阶官。二十五阶之第七阶,秩从五品上。官名。金置,从五品上,为内侍官。见《金史·百官一·内侍》。

  • 显文阁直学士

    见“显文阁”。官名,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置,位在学士下待制上,掌侍从,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显文阁学士”条。

  • 盐官丞

    官名,为盐官令或盐官长之副,佐令或长收盐税。参看“盐官令”条。

  • 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置,掌经画钱帛、粮草,以供本路边费,以及榷易货物、官庄、营田水利、弓箭手等事。以秦凤路转运使、副使同领之。哲宗元祐元年 (1086)罢。官署名。北宋熙宁末因熙河连年

  • 禁兵

    亦称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北宋时用作正规军的称号。宋初挑选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五尺五寸至五尺六寸)、体力强壮的军人,充当禁军,集中京师,成为全国的正规军。各赐以美名为番号

  • 侍祠侯

    爵名,东汉置,为列侯之一,无朝位,掌陪祭。《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侍祠:侍从陪祭。参看《通典·职官·历代王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