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千石

千石

官秩等级。西汉置,新莽时改为下大夫。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置。西汉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其他中央机构的副职,皆秩千石。大县县令也有秩千石者。东汉略同,月俸八十斛。晋朝凡尚书令、尚书仆射、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南朝宋之公府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尚书令、御史中丞、大县县令等并千石。又陈制: 四品之朱衣直阁,云骑、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国子博士等; 五品之散骑侍郎,四军将军,左右中郎将,皇弟皇子府长史,司马; 六品之通直散骑侍郎,五校尉,东宫三校尉; 七品之谒者仆射,八品之大县县令、相,五品、六品之杂号将军,并千石。


千石原是秦汉时期官俸的等级名,王莽时改千石俸为下大夫。《后汉书·百官五》:“千石奉,月八十斛。”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延平中)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也有时代指千石俸的官。汉朝太尉、司徒、司空的长史,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长史和司马俸皆千石;太中大夫、中常侍、尚书令、御史中丞、中宫仆、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和城门司马,也皆俸千石;县邑道之令和王国的郎中令及仆,也俸千石。有时涉及这级俸的官员时,则用千石代指。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

猜你喜欢

  • 即总领之意。东汉以后或用作“录尚书事”的省称。“录”的意思是“总领”,如“录尚书事”,意即“总领尚书事。”“录”始于东汉,但仅限于“录尚书事”,未见“录”其他事。《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憙

  • 镀铁院

    官署名。金朝属永丰库,掌生熟铁钉线。设都监二员领院事,不设攒典。

  • 鞓带斜皮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八品,隶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设于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大使、副使各一员。

  • 法曹掾

    官名。北齐清都郡,邺、临漳、成安三县所设法曹之长官,诸州府所设法曹之属官。官名,也省称法曹,汉置,为法曹长官,掌邮驿科程事。其后,魏晋至隋多沿置,然所掌与汉不同,掌狱讼罪法事,隋以后无。

  • 詹事府

    管理东宫事务的官署。以詹事为长官。南北朝设,东宫内外大小众务及辅翊太子之职皆属之,职权甚重。北齐设丞、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官属领太子家令、率更、仆三寺,左、右卫二坊,及门下坊、典书坊。北周不置。隋

  • 军务局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设置,以局长为主官,局内分设军事、步兵、炮兵、工兵四科。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军务司”,参见该条。

  • 判大睦亲事

    官名。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判大宗正事改名,大睦亲府长官,从一品,置一员。官名。金初设大宗正府,泰和六年改称大睦亲府,掌敦睦纠率宗属钦奉王命。其长官称判大睦亲事。见《金史·百官一·大宗正府》。

  • 奏补

    官制术语。① 宋朝高、中级官员遇朝廷举行大礼及其他庆典,奏荫弟侄、子孙或门客,称“奏补”。②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官缺不入“月选”,请旨补授之例。如运使、道府之缺,皆由军机处请旨授官。参见“月选”。

  • 丞郎

    尚书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郎中通称。唐朝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统称为丞郎。

  • 左右武卫府

    官署名。隋开皇中置,设大将军各一人,掌领外军宿卫。所属有长司、司马、录事及仓、兵等曹参军、法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