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博士

博士

官名。春秋战国已有其称,初泛指学者,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秦、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设仆射为之长,名义上隶太常。秦始皇时有七十余人,二世时有三十余人,诸家并立,而以儒家为主。汉初诸子、儒经、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文帝时达七十余人; 武帝改置五经博士,兼具学官职能,掌教授经学、考核人材、奉命出使等事。(详见“五经博士”)东汉以降,议政职能逐渐削弱。魏晋南北朝专设五经博士、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学官,掌经学教授,设太常博士专掌议定礼制,地位渐轻。北朝郡国学或置博士为学官,又设律学博士、医学博士等,专精本行技艺,教授学生及服务于宫廷官府。隋、唐以下历朝制度大体相沿,员额品秩不等,除太常寺、国子学外,诸专门学校如唐、宋之崇玄、兽医、律、广文馆、四门馆、书、算、画等学皆置为学官,又有历、天文、漏刻、视祲、按摩、呪禁等博士,皆以本行技艺供职于官府,地位甚低。辽朝府、州、县学亦置为学官。西夏设于番、汉大学院,蕃汉三学院设百法博士。金、元改称教授。明、清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国子监有五经博士,钦天监有漏刻博士等,详见各条。


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汉相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立博士;西汉时属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官秩为比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在秦和汉初,博士为学术顾问性质的官员,既掌管其专门之学,又参预政治讨论,还外出巡行视察。汉武帝建元五年又置五经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每经不止一家,共有博士十四人。汉以后学术传授多在私家,博士之任渐轻。晋有国子博士。唐有国子监博士(五人,正五品)、太学博士、广文馆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医学博士、太常博士(正七品,掌代礼)。明清有国子博士和太常博士,五经博士(为孔、孟诸族的世袭官)。参看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

猜你喜欢

  • 理藩部编纂局

    官署名。清末理藩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掌酌拟、编纂调查有关的办法、条规。置正管股、副管股各一人等。内外蒙古等地殖产、边卫事项。

  • 官名,商朝置,常奉命征伐和射猎。所部分左中右三队,每队百人。

  • 守阙毅士

    宋朝无品武阶官名。南宋置,为效用十资第一资,月给钱三千,米一石五升,春冬衣绢各二匹。

  • 徽政院织染局

    元置,属徽政院。设院使、副使、局副各一人,相副官一人。

  • 领左右将军

    官名。北齐置,领左右府长官,后于其上置领左右大将军,遂降为次官。从三品。隋初沿置,为左、右领左右府次官,员各二人,佐大将军掌府事,从三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武官名。北齐设置,为领左右府的长官

  • 备身正副督

    武官名。北齐置,属领左右府,掌宿卫侍从。

  • 济司局

    官署名。即典设局,唐高祖武德 (618—626) 中置,长官为太子斋郎,太宗贞观元年(627) 改为典设局,长官改为太子典设郎。

  • 府司狱

    官名。元于诸总管府司狱司,设司狱一人,丞一人佐之,以提控狱囚。明于京府及外府置司狱司司狱,员额一人,秩从九品。

  • 太子内直备身五职

    北齐太子内直备身都将、太子内直备身别将、太子内直备身统军、太子内直备身军主、太子内直备身幢主的合称。属太子左右卫坊,由太子内直备身正、副都督统领,负责东宫侍卫。从七品。东宫武官名。北齐置,见“左右卫坊

  • 右龙署

    官署名。北齐置,属太仆寺,设令、丞。领右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