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印绶

印绶

印和系印的丝带,官吏印章的统称。凡治事的命官皆颁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天子,并代表级别和权力。历代有之,但具体制度或有不同。


官印及绾印之组的合称。战国时,凡官印均称玺。至汉代,除皇帝与皇后、太子、诸王的玺仍以玺为称之外,官员的玺均改称为印。官印按质地分,有金印、银印、铜印之别,《南齐书·舆服志》记南齐官印之制说:“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银印,贵嫔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宫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其公、将军金章,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诸领护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 皆银章, 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诸府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诸州刺史, 皆铜印。”各种质地的印均配以不同色彩的绶。汉制,金印配以紫绶,银印配以青绶,铜印配以墨绶。《南齐书·舆服志》记南齐时的绶制甚详:“乘舆黄赤绶,黄赤缥绿绀五采。太子朱绶, 诸王纁绶, 皆赤黄缥绀四采。妃亦同。相国绿綟绶,三采,绿紫绀。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乡、亭、关内侯墨绶,皆二采。郡国太守、内史青,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皆黑,丞皆黄,诸府丞亦黄。皇后与乘舆同赤,贵嫔、夫人、贵人紫,王太妃、长公主、封君亦紫绶、六宫青绶,青白红。郡公、侯夫人青绶。”不同质地的印与不同色彩的绶相配合,表示着不同的级别,职位与权限均寓于其中。梁陈之制,多沿南齐之旧。北朝印绶制度不详,惟除授官员则授予印绶,以印绶的差别以表示其职位权限的等级则与南朝并无差别。北朝又有印绶假给之制,有假印与绶者,有假印而不假绶者,有假绶而不假印者,其详情已不可考。

猜你喜欢

  • 钧盾南园丞

    官名。东汉钩盾令的佐官有南园丞,掌管南园。《后汉书·百官志》本注:“南园在洛水南。”

  • 弩父

    守亭小卒,又名亭卒、或褚,汉置,掌守亭。《后汉书·百官五》:“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注:“《风俗通》曰: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扬雄《方言·三》:“楚东海之间,亭父谓之亭公,卒谓之弩父,或谓

  • 蓝翎长

    官名。清朝八旗下级武官。设于内务府三旗包衣护军营、三旗包衣前锋营,以及火器营、健锐营等诸军营。以冠为金顶蓝翎故名。均为正九品。属护军者十五人,掌治营务。属前锋营者十二人,掌习马上技艺。属火器营者一百二

  • 二率丞

    即太子左、右卫率丞。

  • 太子小宫尹上士、中士

    官名。北周置,见“太子宫尹下大夫”。

  • 西京留守

    官名。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改京城为西京,改西都留守为西京留守。肃宗以后称京城为上都,仍沿用西都留守旧名。宋朝西京河南亦置,以知府兼任。辽朝南面官西京留守司置为长官,多以府尹兼。金海陵王时置,

  • 绫锦织染提举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局置司,秩从五品,隶异样局总管府。置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 府镇都军司

    官署名。金朝在各府镇置都军司,掌军率差役,巡捕盗贼,总判军事,并与录事同管城隍。见《金史·百官三》。

  • 财政局

    官署名。县市财政机关,掌管县市财政、收支、公产、营业管理等;设局长一人,总理局务。

  • 典乐大臣

    见“乐部管理大臣”。官名。清置,即管理乐部大臣。见“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