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庶子

左庶子

官名。秦汉置有太子庶子。西晋始分左、右。武帝咸宁四年(278)以朱冲任此职,定为太子东宫官属。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隋为太子门下坊长官,员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坊为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为左中护。咸亨元年(670)皆复旧。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置二人,正四品上。宋不常置,每立太子,随宜除授,多以他官兼领。明初置,洪武十五年(1382)更定左春坊官,员一人,正五品,为左春坊主要官员,在大学士之下,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之上。其职在于陈古义、申典制,以规鉴太子。不常置。嘉靖后,詹事府坊局之官,仅为翰林官迁转之阶。清顺治九年(1652)沿置为詹事府左春坊官,十五年裁。康熙十四年(1675)复置。满、汉各一名,正五品。掌记注撰文。汉员则兼翰林院侍读。光绪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废。


官名,为太子宫官员。庶子之官始于周朝,《礼记·燕义》:“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其后,秦、西汉、东汉皆有庶子。西汉庶子为太子官,五人,秩六百石;东汉庶子无固定人数,秩四百石。晋朝有庶子六人,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为太子侍从官。南朝、宋、梁、陈皆置太子庶子,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隋朝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唐朝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自此以后,历代相沿。清朝左春坊置左庶子,正五品,掌记注撰文。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四·太子庶子》、《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隋书·百官上、下》、《新唐书·百官四上》、《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清史稿·职官三·詹事府》。参看“春坊”和“庶子”条。

猜你喜欢

  • 怀州招抚司

    官署名。金末战时设立的机构。宣宗兴定五年(1221)设于河东南路怀州,以招集离散民众,受中京行枢密院节制。

  • 官名。又称“大理” 或“大司理”。治狱官。相传大禹时皋陶为理。春秋时晋、齐等国置。《国语·晋语八》: “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韦昭注: “理,士官也。”《左传·昭公十

  • 策名

    登记官吏之名策。后借指出仕做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策名委质”。孔颖达疏: “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

  • 考功侍郎

    官名。隋朝尚书省吏部考功曹 (司) 长官,置一员,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 (583) 加为从五品; 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名考功郎。官名,三国魏置,为考功曹长官,掌考核官吏,选举秀才孝廉贡士等。

  • 采捕衙门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之机构。掌理所属武职官之铨选任用及打牲、捕鱼之事。顺治十八年(1661)裁尚膳监,改用今名。设郎中三人、员外郎六人、催总四人,分办所属事务。所属有吉林“打牲乌拉处”等机构。康熙十

  • 小宗师上士、中士

    官名。北周置,见“宗师中大夫”。

  • 兰台郎

    官名。即秘书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秘书郎。官名。详见“兰台”。

  • 宪兵司令部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全国宪兵指挥机关,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设司令一人,中将级;副司令、参谋长各一人,均为少将级。司令部内部设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军医等处,处下设科。处长为上校或同等佐属,科长为

  • 富民侯

    爵名,汉武帝封丞相为富民侯。《汉书·食货志上》:“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 乘田

    官名。主畜牧的小吏。春秋时鲁国置。《孟子·万章下》: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赵岐注: “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官名。春秋时鲁国设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