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三司使公事
官名。见“三司使”。
官名。见“三司使”。
官场用语。清制,凡公文由两人以上联合署名者称“会衔”。
周朝贵族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1、诸王子弟或诸侯之子称国子。《国语·周语上》:“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注:“贾侍中云:国子,诸侯之嗣子
官名。女官二十四典之一,隶尚功,副司彩掌内宫用绵彩、缣帛、丝枲,有赐用则每十日一记录。隋炀帝始置,二员,从七品。唐朝沿置,正七品。宋朝为尚书内省女官,隶司彩,正七品。金同唐制。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宋朝官文书名。又称改官举状、京状。即高、中级官员向朝廷推荐选人磨勘改为京官的奏状。每年或分上、下半年依名额荐举,一个名额称一“京削”。宋代高中级官员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的一种奏状。又称改官
官名。辽朝大东丹国中台省长官。天显元年(926)设,以阿保机弟耶律迭刺为之。
任官制度。明朝户部十三司官员三差之一。疏名上请而任。详见“注差”。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太史局为监,置监、少监,后又改少监为少令。参见“太史令”。官名。隋置,见“太史监”。
官名。元置,为太史院的佐官,秩从三品,员额二人。
文书名。清朝使用的下行文。如织造行文府、厅、州、县即用此
官署名。北齐置,属司州,设令、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