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

官名。唐末始置。僖宗广明元年(880)为防黄巢军入长安,置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又有左右军宿卫都指挥使。五代始置为厢与军之统兵长官,亦有兼领数厢数军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卫军神威、雄威、英魏府广捷以下指挥改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为一军,每军置一人,分左、右厢。宋朝禁军三衙或军也置,为统兵官。殿前司都指挥使以节度使任。副都指挥使,辽朝北面边防官各军均置指挥使,以刺史以上充任。南面官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及南面大蕃府官黄龙府南面方州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南面军官各军、侍卫亲军、左右厢均置。金诸府镇都军司置一人,正七品;节镇军置,从七品。掌军率差役、巡捕盗贼、总判军事,仍与录事同管城隍。武卫军都指挥司亦置,隶尚书省兵部。大定二十九年(1189)以武卫军六十人,兵马一人,副都二人其职低,遂置使,复旧。正四品。承安三年(1198)升从三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武卫军沿之。至元元丰(1264)改侍卫亲军。置官如故。二十六年设枢密院所属京城侍卫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亦置三人,正三品,与达鲁花赤、副使、佥事共掌修治城隍及京师内外工役、大都屯田诸事。明初置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置都指挥使一人。后改都护府,遂罢。洪武八年(1375)改各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行都司,置为各都司长官,一人,正二品,均用流官,仅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卫所用其首领充任。与同知、佥事共掌一省一地军政。一人统司事,称掌印;一人练兵,一人屯田,称佥书。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倭诸务,并选充任。否则只称带俸。羁縻卫所置,掌附辑诸部族,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


官署名。五代时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其所统为诸将,非仅统一都之兵。宋朝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及各军都设都指挥使。殿前司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入则侍卫殿陛,出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鹵簿仪仗,掌宿卫之事。都指挥使以节度使为之。”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的都指挥使,其职掌基本与殿前司都指挥使同,辽金元都设此官,均为统军将领。明朝也设此官,简称“都司”,掌管一方军政。见《宋史·职官六》、《辽史·百官志二·北面边防官》、《金史·百官二》、《元史·百官二》、《明史·职官五·都指挥使司》、《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殿前司》、《续文献通考·职官九·兵马指挥使司》。

猜你喜欢

  • 骁卫将军

    官名。西魏置,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周书·杨绍传》:“(杨绍)累迁车骑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骁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官名。汉代杂号将军中有骁卫将军,武帝封李广为骁卫将军;后省。《通典·职官十·左右骁卫》:

  • 明经科

    科举常科科目之一。汉代至南北朝明经为察举的科目之一。隋亦以明经举士,如韦云起开皇中举明经,授符玺直长,孔颖达大业初举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唐以明经为科举的常科,明经科中又析为五经、三经、学究一经、三礼、

  • 散实官

    隋朝以戎号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为散实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其开府仪同三司改升从一品,位次王公。

  • 外务部侍郎

    官名。清末外务部之副长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正二品,左、右各一人,特简。兼会办,佐总理王大臣、会办大臣、尚书办理外交事务。宣统三年(1911),改外务部副大臣。官名。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

  • 布政使司军器局

    官署名。明置,掌造军器。主官有大使一人,秩从九品;副使一人佐之。

  • 秘阁郎中

    官名。即秘书阁郎中。

  • 在野

    不任官职。《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县正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地官部民部中大夫属官,佐县大夫下大夫掌本县事务,下设县正中士。正三命。

  • 来文

    公文术语。即某一机关对其他机关发来公文之统称。清朝各衙署对来文有严格的登记制度。

  • 泉司

    宋朝提点坑冶铸钱司别称。宋代提点坑冶铸钱司的别称。见“提点坑冶铸钱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