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捍防守御据点。北魏于各要地置,地位与州等同,以镇都大将或镇将为长官,下设副将、监军及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属; 不置州郡的西、北地区则兼统军政、民政; 与州郡并置地区仅掌军政,若兼所在州刺史则仍兼掌军政、民政;下统军(相当于郡)、戍。孝文帝改制后内地多废,北魏末年北方亦改为州。隋朝沿置,有将、副,分三等。唐朝以防人五百为上镇,三百为中镇,不足者为下镇,皆置镇将、镇副、兵曹参军事、兵曹佐、仓督等属,上镇又有仓曹参军事、仓曹佐等员。凡镇,皆有使、副使各一员;军镇,不及二万人置司马,仓、兵曹参军事; 二万人以上置司马一员,增仓、兵曹参军事各一员; 镇将、镇副防掌捍防守御,且征械甲粮饷,权侵州县。② 节度使辖地。唐朝中后期称方镇,其兵称镇兵。辽、金两朝称节镇。②有课税而不成县之街市。宋朝县置,以监镇官管辖,管火禁并兼酒税之事。大县置十余镇,亦有不置者。镇可升县,县可降镇。①明、清多用于称总兵官。


清代总兵的别称。镇为清末新军的编制单位,一镇一万二千人,由总兵统辖,故称总兵为镇。见《清续文献通考·兵三·常备军制略》。

猜你喜欢

  • 专门处

    官署名。清末学务大臣所辖六处之一。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设。置总办一人,帮办数人。管理专门学科学务。三十二年,并入学部。

  • 掌北院头子

    官名。辽朝北面官,北枢密院官员,在给事北院知圣旨头子事下。掌北枢密院公文。官名。辽置,属北枢密院,掌本院文告之事。

  • 同佥中政院事

    官名。元置,为中政院的佐官。见“中政院”。

  • 教育科

    官署名。① 清末陆军部军学司所属七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宣统三年(1911)改隶军学处。掌陆军各学堂教育章程之厘定,教科书之审定,经费、房舍、图书、器械之管理,学生之招收、考试、毕业、出

  • 陷陈都尉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陈,通阵。

  • 朝内提报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主管传递文件。额设正副提报各一人,官阶为职同总制。

  • 受纳使

    官名。西夏置,见“受纳司”。

  • 中黄令

    官名。南朝梁置,有丞。西晋有中黄藏、左藏、右藏令,管理金帛库藏,皆属少府。东晋以后不置。至梁始置此职,属少府卿,左、右藏令则属太府卿。陈沿置。隋则沿北齐制,称黄藏令。

  • 保办公处

    保的办事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十九日公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的规定,乡(镇)之内编制为保甲,每保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保设保办公处,置保长、副保长

  • 持书执法

    官名。即“治书执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