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今江苏扬州。相传为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于南宋咸淳间至扬州传教时所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哈三重建,嘉靖二年(1523)商人马宗道同“住持”哈铭重修。寺东向,礼拜殿由两部分组成。建筑为伊斯兰教风格,兼有汉式特点。寺内保存明永乐五年(1407)用汉、波斯、蒙古文书写的“谕米里哈只”告谕一张。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今江苏扬州。相传为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于南宋咸淳间至扬州传教时所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哈三重建,嘉靖二年(1523)商人马宗道同“住持”哈铭重修。寺东向,礼拜殿由两部分组成。建筑为伊斯兰教风格,兼有汉式特点。寺内保存明永乐五年(1407)用汉、波斯、蒙古文书写的“谕米里哈只”告谕一张。
唐天宝元年(742)以新宁县改名。治今湖南常宁市西北三里。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为常宁州,明洪武三年(1370)又降为县,并移治今市。唐、宋属衡州,明、清属衡州府。
明嘉靖时因大礼议引起的审狱事件。嘉靖五年(1526),御史马录巡按山西,以白莲教徒张寅为正德前谋反之李福达,处以死刑。武定侯郭勋为之求免,不从,且被御史劾以庇护奸党。郭勋申辩,以参与议礼触众怒为言,并
268—342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敬康。世二千石,幼孤以孝闻。吴亡,迁洛阳。惠帝末,归乡,避石冰之乱,入新安山中,改姓孙,以稼穑读书为务。建兴初,年五十,始应召,为丞相掾。以讨华轶功,封余不
明洪武元年(1368)改乾宁安抚司置。治琼山县(今市)。辖境相当今海南省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割崖县、保亭、陵水、万宁、乐东、昌江、白沙、东方八县地置崖州,直隶广东,辖境缩小。1911年废。
即“穆斯林”。
见“材官将军”。
商代方国(见殷墟甲骨文)。武丁时期常与商朝发生征战。其地有学者认为在今山西河津境内。
唐杜佑著《通典》、南宋郑樵著《通志》、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1474—1543明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字粹夫,号柏斋。弘治进士。任翰林院修撰,不为刘瑾所屈,出为开州同知,后历任山西提学副使、工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为学主许衡、薛瑄一派朱学,对王学多有非议。
书名。作者佚名。二卷。抄本。按年月记述清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间清军和太平军在无锡、金匮(今无锡)等地战事。收入《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