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北京

北京

①京都名。(1)十六国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为北京。见《晋书·赫连勃勃载记》。(2)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以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北京。见《魏书·肃宗纪》。(3)唐和五代唐、晋、汉三代都以其发祥地太原府(治今山西太原南)为北京。参见“北都”。(4)北宋庆历二年(1042),仁宗为抗拒辽对关南地区的土地要求,表示准备“亲征”,把真宗“亲征”时曾经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八里。(5)金天眷元年(1138)改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为北京。天德二年(1150),撤销北京名号。(6)金贞元元年(1153),因中京大定府在新迁都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区西南隅)之北,改称北京。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7)明洪武元年(1368),以“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均适”(《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欲定都北宋故都,建开封府为北京(今河南开封市)。十一年,因漕运难以恢复而撤废。(8)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将做燕王时的王都北平府建为北京,改府名为顺天府,即今北京市旧城区;十九年,自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元年(1425),拟还都应天府,仍改京师为北京。正统六年(1441),定北京为国都,复称京师。此后京师之称历清至辛亥革命后不改,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相沿都称北京。②都邑别称。(1)西晋时,江南人称洛阳(今属河南)为北京。见《晋书·张翰传》。(2)南朝宋时,称丹徒(实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为北京。见《宋书·文帝纪》。③省区名。明永乐元年建北京,撤销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府州县直隶北京,即称这一辖区为北京。十九年定都北京,改称京师,这一辖区亦改称京师。

猜你喜欢

  • 郑辰

    ?—1444明浙江西安(今衢州)人,字文枢。永乐进士。授监察御史,超迁山西按察使。平反冤狱,纠治贪浊。宣德三年(1428)授南京工部右侍郎。英宗即位,往四川、贵州、云南考察官吏,正统二年(1437)奉

  • 李参

    1006—1079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清臣。以荫入仕。仁宗时,历知盐山县、通判定州、知荆门军及兴元府,有惠政。为陕西转运使,贷钱与民,谷熟还官,称“青苗钱”,为熙宁青苗法先导。英宗时,知秦

  • 西洋番国志

    书名。明巩珍著。一卷。成书于宣德九年(1434)。据其随郑和下西洋见闻撰成。“自序”述及天文导航,地文导航,指南针指向行舟,航程计算,航行管理,所乘宝船大小,及淡水储备等内容。书首收录永乐、宣德年间的

  • 琢玉轮

    用以解剖、琢磨玉石的铁圆盘。其切割原理与现代的砂轮同。琢玉时,用盆装水沙,一边脚踏圆盘转动,一边添沙剖玉,一点点地将玉划割。沙细若面粉,使琢玉时玉不会耗损。玉解剖后,再用镔铁刀施以精工巧艺。其记载见于

  • 允礼

    1697—1738即胤礼。清圣祖第十七子。雍正时受封果亲王。先后管理理藩院、户部事务,兼宗人府宗令。高宗继位,为顾命大臣。后病死。善诗,著有《春和堂集》、《奉使纪行诗》等。

  • 故老

    ①指有声望的元老、旧臣。《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朱熹传:“故老,旧臣也。”②前朝遗老。宋濂《元故曾府君石表辞》:“当宋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比之自讳失节

  • 拉夫凯

    一作喇巴奇。清达斡尔部首领。顺治七年(1650),沙俄殖民者哈巴罗夫东侵时,他疏散部民,声明自己为博格达汗(即清朝皇帝)臣民,断然拒绝哈巴罗夫侵略要求。

  • 翰林良医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翰林医官使改名,正七品。

  • 陈子昂

    661—702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少使气任侠,后发愤苦读。开耀进士。上《大周革命颂》,为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迁右拾遗,上书言事,不畏权贵。曾反对袭击蜀地西边羌人,反映蜀民疾苦。

  • 优贡生

    见“优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