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花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北宋太原(今属山西)人。历官供备库使,熙宁中为左藏库副使、泾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为贺辽正旦副使。次年还朝,坐随行士卒逃亡,降一官。著《图画见闻志》六卷,分叙论、纪艺、故事拾遗及近事四门,裒录
清代奉祀死于王事之文武大臣及征战阵亡将士的祠宇。在北京崇文门内,建于雍正二年(1724)。凡入祀者纂其籍贯事迹,各为立传。嘉庆七年(1802)令各省建昭忠祠,凡阵亡之文武官员及兵丁乡勇皆可入祀。八旗二
①西汉置。属丹阳郡。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三国志·吴志·程普传》:东汉建安中程普为丹阳都尉,“居石城”,即此。西晋移治今贵池市西南秋浦,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南陵县。②唐武德五年(622)
书名。北宋王溥撰。三十卷。书成于乾德元年(963,一说建隆二年)。溥为五代后汉进士,后周宰相,谙熟五代典章故实。因据五代历朝实录,参考旧史,搜集旧闻,著成此编。体例略同于《唐会要》。分二百七十三目,记
地名。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金史·哀宗纪》:天兴二年(1233)哀宗弃南京,北向河朔,蒙古兵追击于黄河南岸,哀宗次于北岸沤麻冈,即此。
书名。一作《列女记》。西晋杜预撰。十卷。已佚。
仆(僕)见“伴”。
清代陶瓷业公所之名。亦有称陶庆会者。
古代贱役。《左传·襄公九年》:“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后专以称衙门里的差役,及文武官员的侍从勤杂人员。如明初规定,取刑部笞杖囚人应役。后照人户差点,不愿当者,解柴薪银两代。各衙门、各品级
见“群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