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令
明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晋,字韫玉、令昭、白宾,号凫公、箨庵、幔亭仙史、吉衣道人等。明末贡生,因事被革。顾公燮《消夏闲记》谓袁于顺治初,受托为苏州乡绅写表降清。其说出于百年后传闻,未必可信。后任荆州知府数年,以忤上官罢去。工隶书,好词曲。著有《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衫》、《鹔鹴裘》、《双莺传》,前五种辑为《剑啸阁传奇五本》。另有诗文《留研斋稿》。
明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晋,字韫玉、令昭、白宾,号凫公、箨庵、幔亭仙史、吉衣道人等。明末贡生,因事被革。顾公燮《消夏闲记》谓袁于顺治初,受托为苏州乡绅写表降清。其说出于百年后传闻,未必可信。后任荆州知府数年,以忤上官罢去。工隶书,好词曲。著有《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衫》、《鹔鹴裘》、《双莺传》,前五种辑为《剑啸阁传奇五本》。另有诗文《留研斋稿》。
见“温宿”。
又译失的儿威、锡都儿固。蒙古语恭顺之意。蒙古加给西夏末帝的称号。
学校名。辽代官立学校。清宁元年(1055)始设于东京(今辽宁辽阳),掌教授东京及附近州县生员等事。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1487—1581明浙江仙居人,字邦升,号容斋。正德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议大礼,伏左顺门谏帝。三十年累官刑部尚书。次年罢归。
?—1908清安徽合肥人,字仰之。初在籍治团练以对抗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隶李鸿章淮军至上海,历迁至守备。五年随李鸿章北上镇压捻军,转战山东、河南等地,擢副将,晋总兵。光绪五年(1879)署浔州
①官名。战国秦、齐、燕、赵等国皆置。以别国人担任,位为卿,以客礼相待,故名。《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史记·苏秦列传》:“燕、赵以(乐毅)为客卿。”②唐代鸿
亦称正一教、正一派。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从五斗米道演变而来。相传东汉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
宋时吐蕃首领*唃厮啰的疏族。元祐元年(1086),其子杓拶为*董氊孙*瞎征所杀。他入居溪哥城(今青海贵德),自称王子。唃厮啰王室进一步分裂。元符二年(1099),宋派王赡攻取邈川,瞎征降,他在青唐城(
书名。以图说形式记载清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专书。清官修。有嘉庆朝《大清会典图》一百三十二卷,光绪朝《大清会典图》二百七十卷。清代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修会典,雍正朝续修。乾隆朝复加纂辑,体裁不改,增
?—662唐突厥族将领。西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原为莫贺咄叶护。贞观六年(632)唐遣刘善因册之为奚利邲咄陆可汗。因其族兄阿史那步真觊觎其位,尽杀其弟侄二十余人,乃于十三年降唐,任右监门大将军。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