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举哀图

举哀图

敦煌壁画名。又名《涅槃变画图》或《诸王举哀图》。在敦煌158号石窟内。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该图是描绘我国诸王(包括西域诸国王)为释迦牟尼涅槃而举哀的画图,画面突出了吐蕃赞普的形象,正反映了当时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现实。赞普与诸王及各施主、使节、侍从同一画面,均为立像,诸王皆盛装。赞普像与唐朝皇帝(王子?)像并列,为区别和突出他们的身份,其头部后面均画有佛光轮。而赞普像更突前,且在其头部左侧写有“bod btsanpo”藏文三字,意为“吐蕃赞普”,藏文系楷书,字周围画以匡线,此种藏文标记为突出入主敦煌的吐蕃赞普的又一例证。赞普头戴高毡帽,帽顶边缘呈曲齿形,靠近头部的帽沿处饰有近似五佛冠的装饰品,帽后有鸡冠形帽翅。赞普身穿彩团花丝绸长袍,左衽前有翻领长袖,双臂均在袖内,左右有二侍从簇拥,赞普双手搭在两个侍从手上,赞普体态丰满,与各族王臣并立于一释迦佛巨大卧像的脚前,卧像似为木雕而成。赞普满面悲伤,双目眼帘下垂,呈哭泣状,使人有痛不欲生之感,显示对佛祖涅槃的悲恋和虔诚,形象极逼真生动。其他各族王臣亦呈悲痛欲绝之状。该图既反映了吐蕃占领下的敦煌崇佛之盛,又再现了唐代吐蕃赞普的形象。

猜你喜欢

  • 契丹原字

    简称“原字”或“小原字”。组成契丹小字的最小读写单位。每个契丹小字分别由1至7个不等的原字组成。据现有资料统计,原字总数为510余个。参见“契丹文字”(1565页)。

  • 羌渠单于

    ?—188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羌渠。原任南匈奴右贤王。灵帝光和二年(179),汉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擅斩前单于呼征而更立之为单于。中平五年(188),应汉朝征发,遣左贤王将兵至幽州

  • 细娘

    契丹时期流行于燕京地区对漂亮女子的一种称呼。曾出使契丹的宋人彭汝励在《鄱阳集》中存诗曰:“有女妖妖称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西神脞说》云:“辽时燕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

  • 赤面国

    吐蕃之别称。又称赭面国。据敦煌汉文文书《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有此称。有藏文“gdong dmar gyi yul”意译。参见“赭面图”(2487页)、“吐蕃”(765页)。

  • 金宣宗实录

    书名。金王若虚撰。卷数不详。主要记贞祐元年(1213)八月至元光二年(1223)十二月宣宗一朝有关史事。正大五年(1228)十一月成书。内容略见《金史·宣宗纪》。

  • 龙涸

    古城名。又作龙鹤、龙鹄。故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晋末年,吐谷浑自辽东西徙于枹罕及甘松,南界昂城、龙涸,皆其牧地。北周天和元年(566),吐谷浑龙涸王莫昌降北周,周以其地为扶州,并置龙涸郡。为扶州、龙涸治

  • 刘奴真

    北魏时匈奴独孤部首领。初事※刘显,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显为拓跋珪所逼出走后,率所部降魏。至贺兰部迎兄刘犍归,禅位。后以兄叛魏改从贺兰部,杀犍。遭贺兰部袭击,举部投魏,得免于被难。奉妹充道武帝拓跋

  • 夹谷清臣

    1133—1202金大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治今黑龙江依兰)桓笃人。女真族。夹谷(亦作夹古、加古)氏。善骑射。皇统八年(1148),袭祖驳达猛安。大定元年(1161),以拥戴功迁昭武大将军。从右副

  • 班禅八世

    见“丹白旺秋”(378页)。

  • 朱蒙

    前58—前19高句骊国创建者。一作邹牟,意为“善射”。传说其母为河伯(水神)之女,名柳花,夫余王金蛙得之于大白山南,异之,幽禁室中。柳花受日照有孕,生一卵,王欲弃之、破之,皆不能,后一男破壳而出。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