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泽王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之后裔。名赞丘德。纳卡德哇之子。初居今阿里,后率众移居亚泽地区(在今尼泊尔境),称亚泽王。在亚泽继续发展佛教。其后裔始终与卫藏保持政治及宗教关系。其孙曰乌麦曾为大昭寺建金顶。传至阿孜麦,放弃王位,赴萨迦寺出家,后又返回执政。传至十二世孙帕德麦时绝嗣,遂以今阿里区之普兰(即布让)迎吐蕃王族索南德王执政,改名布雅麦。其后裔仍与萨迦派保持联系。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之后裔。名赞丘德。纳卡德哇之子。初居今阿里,后率众移居亚泽地区(在今尼泊尔境),称亚泽王。在亚泽继续发展佛教。其后裔始终与卫藏保持政治及宗教关系。其孙曰乌麦曾为大昭寺建金顶。传至阿孜麦,放弃王位,赴萨迦寺出家,后又返回执政。传至十二世孙帕德麦时绝嗣,遂以今阿里区之普兰(即布让)迎吐蕃王族索南德王执政,改名布雅麦。其后裔仍与萨迦派保持联系。
金官员。一名八斤。契丹族。移刺氏。系出辽五院司。通契丹字。天会三年(1125),随军攻宋,以功,补尚书省令史。十五年(1137),奉命追击南逃官军、以劳迁修武校尉。从完颜宗弼复河南,督诸路帅臣进讨,事
见“那木罕”(929页)。
晋代佛教译经师。一称竺法护。先世月氏人。本姓支。世居敦煌郡。8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改姓竺。天性明敏,操行精苦,笃志好学,博览六经,游心七籍。晋武帝(265—290年在位)时,随师至西域,游
春秋时晋国大夫。出身于白狄狐氏。※狐突子,※狐偃兄,晋文公重耳之舅父。晋献公(前677—前651年在位)时,与白狄联姻,娶其姊妹,遂以外戚在晋国任职,封大夫,与其弟狐偃共辅外甥重耳。周惠王二十一年(前
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上白头山巅之火山口湖。湖面海拔2155米,面积9.2平方公里。湖水由北部缺口闼门流出,为松花江的源头。满族统治者在《满洲源流考》中以此池为背景,依传说描述其始祖布库哩雍顺,是三仙女下
又作:“耶律伊都之叛”。辽末由统治者内部斗争引起的反叛事件。余覩(亦作余睹、余笃、余都姑,清代史家改写为伊都),即耶律余覩,天祚帝时戚臣,为天祚帝文妃萧瑟瑟的妹夫。天庆年间(1111—1120)为金吾
见“石勒”(447页)。
见“胡达胡里伯克”(1582页)。
突厥文碑铭。又名《磨延啜碑》、《葛勒可汗碑》。1909年芬兰学者兰司铁在蒙古国色楞格河及希乃乌苏湖附近发现。碑文共50行,破损处较多。碑约建于唐乾元二年(759)。记述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即磨
又称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为丞相耶律仁先母出资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捐建。塔顶石露盘上刻有“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及“咸雍七年八月工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