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先
见“耶律仁先”(1307页)。
见“耶律仁先”(1307页)。
?—1862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鄂嫩氏。世居博库尔沁前屯,隶布特哈镶黄旗。咸丰三年(1853),以骁骑校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赐号达春巴图鲁,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阵
见“阿鲁必河卫”(1238页)。
朝鲜语音译,意为“坎肩”。朝鲜族传统服饰。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男子必备,老年妇女亦穿。形如西服坎肩,老年穿的肥大。有3个口袋,5个扣。多为黑色或淡青色,也有灰色的。分为单层和夹层。单层坎肩,多为青年男子
1717—1793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佟佳氏。巡抚安图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都统、将军授闽浙总督。任内徇庇一些废弛营武、执法侵渔之贪官污吏。以彰化天地会领袖林爽文率众起义,攻克彰化,自泉
1813—1890清代藏族历算学家。为藏传佛教康区宁玛派大师。其师哦勒单丹与居北京的大译师公工查布(即蒙族工布查布,清西蕃文的掌译总管。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主编之一。)相友善,通信得其教,又从云南丽江府汉
参见“月祭”(374页)。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刍为刍灵,亦称“处容”。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男女年值罗睺直星者,造刍灵,方言谓之处容”。其俗于正月十四日夜,扎草人,于
战国时期赤狄的反魏起义。周定王十三至十四年(前594—前593),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先后被晋景公击灭,部众并入晋,充当晋国的农奴和军卒。春秋末至战国初,赤狄不堪役使,不断起来反抗晋、魏的统治
藏族部落名。亦称阿拉克硕。在青海玉树境内,牧地横跨子曲河南北。百户驻龙喜寺,下辖百长部落19个,为玉树较早部落之一。明末清初,归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管辖,亲王达什巴图尔曾赠该部头人台吉爵位,并颁文册,划定
见“玛木特”(9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