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瑶局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粤北瑶区设立的统治机构。民国十六年(1927)根据广东省政府“开化黎瑶民族案”在粤北连阳设置。其措施主要有:建立警察保安队、人事评判所、辟路局和开设储蓄银行、土特产交易所及识字班学校等。所谓“化瑶”收效甚微,却对瑶民大量敲榨勒索。后又改称安化局。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粤北瑶区设立的统治机构。民国十六年(1927)根据广东省政府“开化黎瑶民族案”在粤北连阳设置。其措施主要有:建立警察保安队、人事评判所、辟路局和开设储蓄银行、土特产交易所及识字班学校等。所谓“化瑶”收效甚微,却对瑶民大量敲榨勒索。后又改称安化局。
?—1665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崇德三年(1638),从安平贝勒杜度征明。至山东,攻利津县,先登克其城,以功赐“巴图鲁”名号,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镇压农民
古墓名。又称苏勒坦玛札,位于今新疆阿图什镇郊外。为10世纪喀喇汗王朝苏图克·布格拉汗陵墓。原仅有一拱北,后经阿古柏扩建,增筑礼拜寺和教经堂,气势雄伟。因布格拉汗最早在新疆推广伊斯兰教,故深受教徒崇拜。
①清代对黑龙江和吉林将军治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满语,汉意“虞猎”或“打牲”,引申为“打牲部落。”因其皆以狩猎捕捞为业,故称。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及大小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围猎”之意。演变为军士名。凡从事佃渔射猎之民被征入伍为兵者,称阿里喜,意为“士兵之副从”。级别低于正军(甲军)。多由正军子弟充当。每正军1人可携带副从1至2人。也随正军
见“铁弗氏”(1877页)。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居热河(今河北省承德一带)额鲁特人专称。准噶尔部台吉达什达瓦及伯格里属裔。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达什达瓦寡妻车臣默尔根哈屯率众迎降。同年秋,因阿睦尔撒纳引兵作乱,率众
见“劾里钵”(1495页)。
官名。职位仅次于宣慰使,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任土官,在宣慰使缺员时,则承担宣慰司的全部事务,起宣慰使作用。元代秩从三品,明代正四品。参见“宣慰使”(1747页)
?—413后秦将领。字子章。羌人。后秦主※姚兴弟。初以司隶校尉佐姚兴。皇初元年(394)姚泓被立为太子后,曾受命与中书令姚晃同辅太子,入直西宫。后拜卫大将军。弘始十年(408),曾统军2万,节度诸军攻
古族名。五代时分布于今贵州都匀、惠水一带。据《新五代史》卷66载,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土家族)立铜柱结好之后,都云蛮酋长率部附于楚。北宋为“八番”所据。其后称“仲家”(布依族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