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人口1111718人(1990年)。先世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乌孙及13世纪前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契丹、蒙古部落。成吉思汗及其子统治时,诸部皆为所辖,并逐步西迁钦察草原一带。15世纪20年代,钦察汗国分裂,东部为乌兹别克汗国所据。1456年,部分游牧部落因不满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下,脱离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游牧,并在该地建立“哈萨克汗国”。自此,哈萨克成为各部共同称呼。15世纪末,乘乌兹别克汗昔班尼与帖木儿后裔作战,力量有所削弱之机,夺取锡尔河及咸海以北广大地区,并以之作为长期驻牧地。16世纪中叶,诺盖汗国崩溃,复乘势并其部分帐落,势力拓展至塔什干及撤马尔罕左近,人口增至100多万,部众后按分布地域分别形成3部分,称为“三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乌拉玉兹(大玉兹)、奇齐克玉兹(小玉兹)。汉籍文献一般又称之为“三帐”:中帐、大帐、小帐。或称为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西部哈萨克。准噶尔部统治西北地区时,左、右两部相继受其侵凌,一度为其藩属,西部哈萨克沦为沙俄所统治。清军进驻天山南北路后,左右2部分别遣使附清和内徙,与内地各族人民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19世纪初年,哈萨克族住居区大部分被沙皇俄国占领。自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九年(1883),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使哈萨克族住地受到严重割裂。前苏联境内哈萨克人有700余万,少数分布于蒙古国、土耳其、印度、阿富汗境内。解放前,我国哈萨克族积极参加了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和狩猎。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解放后一度推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食物以乳、肉为主,喜爱以马肉熏制腊肠和饮马奶酒。民间口头文学丰富,歌手阿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节日期间经常开展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 主巴噶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源自帕竹噶举派,为其分支之一。帕木竹巴弟子之一林热巴·白玛多吉开创,历经数传,至藏巴嘉热·意希多吉(1161—1211)时,将此派发展成为主巴噶举派。后该派门徒又分别创立上主巴噶举和

  • 保靖宣慰司

    湖广土家族土司。保靖原系唐溪州三亭县地。五代时,江西吉州庐陵蛮首领、溪州刺史彭仕愁次子彭师杲被楚王马希广任命为辰州刺史,自设保靖州(治今湖南保靖县)世守。宋代因之。元属葛蛮安抚司。朱元璋丙午年(136

  • 回部

    清朝使用的民族称谓。指维吾尔族。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称其部落、部族为“回部”。如“吐鲁番回部”和“哈密回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又称新疆南部八城维族为“天山南路回部”,统称维吾尔族为“回部”

  • 哈喇和卓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即今新疆吐鲁番东卡拉和加。其南旁即著名的高昌故城。

  • 马注

    1640—1711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文炳,号仲修。云南永昌(今保山)人。回族。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十五世孙。幼家贫,年15始业文章。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永历帝在云南建国,以经济之才被

  • 宝鋆

    ?—1891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索绰络氏。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官实录馆纂修,侍讲学士,礼部、户部右侍郎,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咸丰八年(1858),宝泉局炉棚起火,请另购

  • 清宗室十等封爵

    清廷封其“显祖宣皇帝”塔克世诸子孙的十等爵级。《清文献通考·封建考一》载:“崇德改元,始定王公等爵,以封显祖子孙。洎乎燕都定鼎,创制显庸,列爵十等。”顺治六年(1649),在前定九爵之下,增列奉恩将军

  • 镇州

    见“中京”(292页)。

  • 喀喇索彦旗

    清阿尔泰乌梁海札萨克旗。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辖1佐领。隶左翼。原辖有克孜勒索、喀喇沙勒、喀喇铁什、夏那嘎什、禾依提5个苏木。旗众操图瓦语。从事狩猎。多信仰萨满教。驻牧阿尔泰乌梁海。其地今属新疆

  • 江孜炮台

    西藏古迹。在西藏江孜县城的宗山上。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藏族人民为抵抗入侵亚东、江孜的英国侵略军,据此抗击,炮台前崖筑有豪沟等防御工事。同年七月,被英侵略军炮火毁坏,今只有遗迹,现为全国重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