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婚制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猜你喜欢

  • 完颜阿离合懑

    1071—1119金宗室、大将、开国功臣。金景祖第八子。女真族。完颜氏。英勇善战。世祖劾里钵平定腊醅、麻产叛乱后,奉命往抚察暮棱水(今拉林河支流牤牛河)人,时年仅18。后从撒改讨平留可,功最多。辽天祚

  • 必兰阿鲁带

    金大臣。女真族。必兰氏。贞祐(1213—1217)初,累官宁化州刺史。二年,迁同知真定府事,权河北、大名宣抚副使。三年,以保全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功,遥授安武军节度使,改昭义军节度使,充宣抚副使。加授

  • 鲁日歌乐舞

    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蹈。达斡尔语音译。“歌乐”亦译作“格勒”。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人称之为“哈库麦”。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粗犷、奔放,表现狩猎生活是其特点。多在春节和农闲季节晚上于宽敞的屋内

  • 郎君行记残石

    金代契丹小字、汉字合璧刻石。石刻上圆下方,现仅存右上角,不及全碑四分之一。所刻内容与唐乾陵无字碑上所刻《※郎君行记》相同,额题残存“大金皇弟都统经略”8字,大都磨平,仅“大”、“都”2字隐约可辨。碑文

  • 鱼皮衣

    旧时东北满、赫哲等族一种以鱼皮制作的服装。《三朝北盟会编》卷3记载,满族先民金代女真人穿着此衣,后在赫哲族中尤为盛行。一般以大发哈鱼(一作打法哈子或大马哈)皮缝制。此鱼皮色微黄,在阳光下有如文绵一般。

  • 移剌福僧

    ?—1222金朝大臣。东北路(治今吉林洮安东)乌连苦河猛安人。契丹族。移剌氏。以荫补吏部令史,转枢密院,调滕州军事叛官,历甄官署直长、王府司马、顺义军节度副使。转同知开远军节度事,签北京、临潢按察事。

  • 云南记

    即“蛮书”(2272页)。

  • 朋勐

    傣语音译。即全勐议事会。旧时西双版纳勐笼土司的一种较原始的民主议事会组织。除※“朋贯”(贵族议事会)的官员等参加外,还有叭管勐(陇、播的地区头人)、召火西(火西的头人)、村寨头人、陶格(乡老)和村寨群

  • 噶盖

    ?—1600满族将领,满文创制者之一。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呼纳赫(今无考)之地,隶满洲镶黄旗。被努尔哈赤封为十扎尔固齐(蒙语,意为判事官)之一,位仅次于费英东。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闰十一月,与额亦

  • 阿瓦尔

    亦译“阿哇尔”,见“柔然”(17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