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昭寺

大昭寺

寺庙名。又作大招寺,均为清代所称。地处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据藏文史料载,是在赞普松赞干布的全力支持下,经唐文成公主勘察、选址、设计,由尼泊尔墀尊公主主持兴造。称“逻婆”(拉萨)幻显寺”。因寺址原系一湖,用山羊驮土填为寺基修建,故又名“山羊土神变寺”。又谓此寺得到神、龙、人、夜叉的喜爱,故又称“嘎西朱寺”,意为“四喜幻化寺”。在吐蕃诏书中又称为“逻娑贝哈尔寺”(意为“逻娑寺”)。今俗称“觉卧康”,“觉卧”(jo bo),清释“诏诏”,意为“释迦佛”或“如来佛”。寺内主殿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之12岁身量之释迦牟尼镏金铜像,“觉卧康”,意为“释迦寺”,因此像较尼泊尔墀尊公主所带身量之佛像为大,故称“大昭寺”,意即“大释迦寺”。现存大昭寺坐东向西,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系经元、明、清扩建而成,其梁架、斗拱及藻井等仍保存原唐代汉地的建筑形式。该寺因供奉文成公主所带之释迦像,金城公主又开创祭佛仪式,此后深受藏族人民敬重,各个历史时期首脑人物,诸如雅隆王系、萨迦、帕竹、蔡巴、宗喀巴、达赖、班禅及第斯等等,都为大昭寺的建筑装饰做出了贡献,故该寺建筑甚为宏丽精美。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等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墀尊公主塑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兴建大昭寺图”等众多壁画,各种佛像万计。寺前保存有“唐蕃会盟碑”,寺内保存有明太监相英所立石碑一座。由于宗喀巴在这里首创大昭,名声大震。后来,传小昭及燃灯节等宗教性活动和节日亦在该寺举行,届时僧俗官员及百姓云集。讲经、辩经、考格西均在此寺举行。大昭寺还是清代的政治活动重地,金钵巴瓶即存是寺,金瓶掣签的仪式亦多在此寺举行。清季首席噶伦康济鼐的政务处及后来噶厦管理财务税收的商上机构亦设于此。

猜你喜欢

  • 祭天长老

    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第四祖萨班·公哥监藏班藏卜(又作贡噶监赞,1182—1251)尊号。元朝建国前,蒙古人崇奉土著信仰,遇有军政大事,由族、部首领延请巫师术土祈祷祝愿,称为祭天长老。藏文史籍载:萨班应蒙古

  • 五塔寺

    参见“慈灯寺”(2406页)。

  • 同阿尔

    ?—1641清初将领。蒙古镶红旗人。世居巴林部。以地为氏。初授骁骑尉。崇德三年(1638),从多罗贝勒岳讬征明,率护军防守七昼夜,破敌。六年(1641)五月,随睿亲王多尔衮围锦州,战明总督洪承畴援军,

  • 七金山

    契丹时期山名。属中京道。为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九头山,蒙古语称和尔博勒津。原为奚地,后入契丹,成为契丹皇帝游猎频幸之所。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尝至是山※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之滨,南望云气,有楼阁状,

  • 合剌乞答

    见“西辽”(689页)。

  • 信州

    ①古地名。南朝梁普通四年(523)置,治所在鱼复县(今四川奉节县东)。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巴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信州,翌年,改为夔州。南北朝北周天和年间(566—572),信州蛮※冉

  • 鄂博实

    即“鄂博什”(2051页)。

  • 松赞干布遗训

    书名。藏文名《嘎钦嘎桂玛》,相传为伏藏(即埋藏于地下之书),后为掘藏者发现。撰者不详。从书末记载中提到止贡巴、热振巴等教派传人看,推知大体成书于12世纪。原书以手抄本传世。全书275页。北京民族宫有楷

  • 西伯

    参见“锡伯族”(2364页)。

  • 塔儿忽台

    蒙古国建立前泰赤乌部首领。又译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塔儿忽台希怜秃。与成吉思汗同宗,均为海都后裔。俺巴孩罕孙,合答安子(一说为阿答勒子)。该部原与蒙古部相善,后因其从中作梗,“遂生嫌隙”(《元史》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