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夫余

夫余

东北古族名,亦为其所建政权名。一作夫馀。来源于中国北方古※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一说夫余乃“”之缓读。传说其始祖东明出自※橐离国,逃奔“至本地的夫余而王之”。其名最早见于《史记》、《汉书》,然作为部族集团为中原人所知当在战国末。有说《逸周书·王会篇》中“符娄”之“符”即其古名音译,“娄”即挹娄。李巡《尔雅·释地》注,“凫叟为九夷之五”。《字汇补》:“凫叟,东方国名,即夫余也”。约在秦汉之际建奴隶制国家。《后汉书》、《三国志》有传。盛时区域,《后汉书》等称“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约东至今张广才岭,北达小兴安岭以南呼嫩平原地区(一说至黑龙江流域,或说只到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南到辽宁开原县,西以今吉林省白城市至双辽县一线附近与鲜卑接。王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或说前期在此,后期迁至辽宁昌图县北四面城;或说前期在黑龙江阿城县地,后期迁到农安县;今考古界不少人认为前期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和西团山一带,后期迁到农安)。西汉时已与中原王朝有来往(一说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本归汉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公孙度雄据辽东,一度改属辽东郡,至迟到公孙氏灭亡,复归属玄菟郡。晋代由平州东夷校尉辖领。与汉朝关系密切,其王等频朝贡,汉王室常回赠玉璧、珪、瓒等物,带回后藏于府库作为传世珍宝。王死以汉所赠玉匣葬。汉时,挹娄为其役属,常与高句骊争战。汉末高句骊、鲜卑强盛,公孙度虑其处二强间,为示亲近及张其势,以宗女妻其王尉仇台。三国魏正始(240—249)中,幽州刺史毌丘俭征高句骊,其王简位居供军粮助战。晋太康六年(285),国为鲜卑慕容廆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晋武帝因下诏罢免救之不力的东夷校尉鲜于婴,以何龛代之。何派兵护送依虑子依罗返,复为国王。有户8万。以农业为主,产五谷,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出名马。地产赤玉、貂豽和大如酸枣的美珠。以栅作城,皆圆形。有宫室、仓库、牢狱。以弓箭、刀、矛为兵器,户各有铠仗。王以下以六畜名作官名,称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诸加以下有大使、大使者、使邑。其邑落(一作“道”)属诸加,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民户皆“豪民”的奴仆。有乱诸加自战。流行杀人殉葬,多者达百余人。法律严苛,杀人者死,“家人没为奴婢”。早期凡遇水旱灾害或五谷不熟,每归罪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其俗人死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兄死弟妻其嫂;有战事以牛蹄占吉凶;好歌吟,昼夜行路皆唱歌。三国时开始衰落,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为勿吉所逐,其王于太和十八年(494)携妻孥举国降高句骊。其民或入靺鞨,或为慕容鲜卑所掠,或亡高句骊,或归投汉族。

猜你喜欢

  • 肃昚

    昚(shen),古“慎”字,即“肃慎”(1547页)。

  • 曲吉嘉措

    1680—1737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亦作却吉嘉措。青海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二世。土族。初在郭隆寺学经成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该寺法台,为三世章嘉若为多尔吉和三世松布盖西班觉之师。五十四

  • 侎俐

    部分彝族的自称。原为村寨所在地名。后演变为部落、支系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墨江、普洱、凤庆、云、景谷、景东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金缙

    见“段宗榜”(1697页)。

  • 葱岭

    西域古山名。见两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晋书·四夷传》·《魏书·西域传》、《隋书·裴矩传》、《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西域传》、《五代会要》、《宋史·高昌传》、《元史·河源附录》、《大

  •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仫佬”或“锦”。古代属※百越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僚、伶,明清时开始称木佬、姆佬等,解放后用现名。总人口15932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

  • 邱不懃

    即“宇文丘不勤”(901页)。

  • 撒珊珊

    傈僳语音译。即竹签卦。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占卜形式之一。 卜卦时将专门用于卜卦的27根竹签随意分成三股(并非每股9根平分),一股称“枯娃”,代表问卦者本人;一股称“尼马”,代表中间者;另一股称“尼划”,

  • 蒲子

    古地名。西汉置。治今山西隰县。汉元熙五年(308),刘渊徙都于此,称帝。次年,以该地崎岖,难于久安,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 第斯呼图克·阿格旺桑吉甲木苏

    (1871—1944) 阿拉善旗广宗寺(南寺)第五世喇嘛坦。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父兄均为旗中显爵王公。年轻时到过西藏,通晓藏文。曾受学于西藏学者华锐格西。博通佛教经典,谙知大小五明,清廷授予“迭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