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杂记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衣短裙……产自湖南溪洞,先入广西,蔓延至广东。……其人不薙发,俱黑色,广西最多”等语。卷下记物产。为研究两广特产及瑶、壮等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衣短裙……产自湖南溪洞,先入广西,蔓延至广东。……其人不薙发,俱黑色,广西最多”等语。卷下记物产。为研究两广特产及瑶、壮等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1652清朝将领。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固山额真※武纳格子。初任牛录额真。崇德三年(1638)正月,擢户部承政。七月,改右参政。四年,随皇太极征明,围松山,闻明军自锦州赴援,放弃攻城,论罪。
官名。明代设京卫、外卫指挥使司,置指挥佥事,地位低于指挥使和指挥同知,秩正四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亦以此名义授当地首领,赐予铜印、诰命、冠带,准世袭。使之谨守故土,统帅部众,服从征调,无相携贰,依例进
蒙古族传统靴子。古代蒙古族以游牧、狩猎为生、长期生活于草原、沙漠之中,加之战事频繁,需要不断转移牧地,追捕野兽,行军作战。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制了蒙古族特有的靴子。《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早期就穿“鹿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为※克烈分部之一。又译斡栾董合亦惕、董哀。在克烈部中人数众多,作战勇敢,常充当先锋。宋嘉泰二年(1202),参与对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作战,在卯温都儿山等决战中,为蒙古兀鲁兀部
汉族对普米族的称呼,又名“西番”。首见于清初余庆远《维西闻见录》。参见“普米族”(2291页)。
元代宣政院所辖吐蕃等路地方官署名。元朝建政后,陆续占领吐蕃等路地区,任官管理,清查户籍,驻军防守。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国师(后升号帝师)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
门巴族民间一种木制生活用具。门巴语音译,意为“木筒”、“木盒”。系指装糌粑、酥油等食物的器具。器物由两部分组成,呈长筒形。上部盖圆平顶,居中稍留一短圆柱形平顶,内腔留母口,筒腔极浅。筒身留子口,腹深且
元代蒙古宫殿吐痰用具。《元史·舆服志》载:“唾壶,制以银,宽缘,虚腹,有盖,黄金涂之”。据马可波罗亲眼所见,凡大臣入朝时,随身带唾壶,殿内不许吐痰于地。欲唾时,揭开壶盖,向上行礼表示歉意后,吐痰入壶,
见“捏古伯”(1854页)。
朝鲜族妇女传统的娱乐游戏。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于木架或树上悬两绳,下拴横板即可。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前后摆动,谓之荡秋千。秋千架一般高11米,上宽2米,下脚宽3.5米。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