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青巴图尔
见“康济鼐”(2102页)。
见“康济鼐”(2102页)。
明代在东川彝族地区的建制。该地古为东川甸。后乌蛮笃慕(仲牟由)之裔笃弹得之,改为那扎那夷,属南诏。南诏主世隆设东川郡。乌蛮閟畔部强盛,自号閟畔部。元初置万户府,又改为东川府,隶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
清代驻西藏边界的藏族僧俗官员。分边缺营官、大缺营官,均五品;中缺营官,六品;小缺营官,七品。因驻地与外藩接壤,有约束民众、稽查出入之责。乾隆五十八年(1793)规定:边缺营官于任期3年内,办理妥善,驾
?—1890清代甘肃临洮藏族首领。※赵正炖庶子(一说为侄)。其弟※赵坛袭土司职领兵在外时,曾以补用县丞代替土司衙署事务。狄道州城为回民义军攻占后,遂从军征战,被授副将职衔。回民义军被清军镇压后,养心返
?—616北周、隋朝大臣。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大宗伯※宇文盛之子。周武帝时,以父军功,拜开府。性谨密,为大冢宰宇文护所器重。建德(572—578)年
见“耶律延禧”(1309页)。
清内蒙古学校名。雍正二年(1724)土默特旗当局在归化城文庙西设立土默特旗官校,选收蒙古贵族子弟学习蒙、满、汉文,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学校之一。初仅有学生9名。不久改名为“启运书院”,学生增加到90人。
辽代契丹小字墨书题记。书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附近巴拉哈达山洞内。有多处,现可辨出70余字,中有意为“大康三年四月十三日”字样。
畲族自称之一。又称“三哈”、“山达”、“山客”。畲族“哈”、“达”为“客”之意。今闽东、浙南畲族地区普遍使用,流传口头,于史无载。他们自认是从外地迁来此地,或从山上迁居平原的客人,故称。一说“三哈”即
元代蒙古礼俗之一。每年十二月下旬择一吉日,于大都(今北京)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以杆、草束一人形、一狗形,剪杂色彩缎充为肠胃。先选择显贵世家子弟交相发射,射至糜烂后,以羊、酒祭之。而后,由帝、后及
地名。藏语译音,意为“房角悬起多层”。又称冲姐、群吉、琼杰、琼结、垂佳普郎、吹佳勒坡巴朗宗、琼结宗。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雅鲁藏布江南岸,属山南地区。古称穷结达孜即唐代史书中之“匹播城”。为五世达赖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