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巩哈县牧民暴动

巩哈县牧民暴动

1944年新疆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反对国民党暴政的武装斗争。为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及所谓献马运动,“解放组织”根据伊宁国民党兵力比较集中,而距伊宁东约100公里的巩哈县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之特点,决定“调虎离山”,在此地发动牧民起义,吸引伊宁的国民党兵力,造成市区空虚,然后夺取伊宁。1944年8月,原巩哈土产办事处副主任法提哈等人至该县鸟拉斯台山区,组成以法提哈、艾克伯尔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得到当地民众积极支持。在半个月中,发展到650人。与国民党展开英勇斗争,并整顿队伍,积聚力量。10月5日,游击队分三路向县城进袭。次日,600多游击队员从南、西、北三面包围县城。7日解放县城,拉开三区革命的序幕。旋总部从鸟拉斯台迁至县城,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深得人民拥护。游击队发展至800余人,组成三个大队,其中包括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族。一部分游击队乘势进占精河西南之登路斯附近及伊宁至巩哈中间站麻札附近。逼使1600多名伊宁驻军主力调往巩哈县区,使伊宁守军只剩1500多人,达到分散敌人兵力、以便发动伊宁起义的目的。11月初,游击队遵照伊宁“解放组织”的指示,放弃巩哈县,吸引国民党军队东移,以乘虚向伊宁进军,与伊宁革命力量里外配合。6日,5000多游击队员和民众组成三个大队,从西南、东南、北面三路逼近伊宁。7日,爆发伊宁革命,12日成立临时政府。此后,巩哈县牧民的斗争汇入了※三区革命洪流之中。

猜你喜欢

  • 罗桑益西

    1663—1737即五世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生于后藏托嘉竹仓(今西藏南木林境内)。索朗旺扎之子。4岁被迎至扎什伦布寺坐床,拜格西罗丹为师。10岁能写作。16岁到拉萨,承五世达赖罗桑

  • 东土默特

    参见“土默特部”(70页)。

  • 阿山·海戈

    15世纪哈萨克著名诗人。哲学家。原名阿山。初住金帐汗国都城萨莱,后牧居喀山,成为穆罕买提可汗(乌勒满别克汗)帐中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明正统十年(1445),汗死,金帐汗国瓦解后,返回哈萨克草原,任哈萨克

  • 瓦寺宣慰司

    明清时四川土司名。司治今阿坝州汶川县涂禹山。统辖藏民和汶川部分羌民。土司祖籍西藏,后迁居董卜韩胡(今宝兴县硗碛乡)。明正统九年(1444),有雍中罗洛思者以藏经进贡,封“加渴瓦寺灌顶觉弘善大国师”。十

  • 太原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又称“清真古寺”。寺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门街(今解放路)。相传始建于唐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宋仁宗景祐(1034)年间重修。今寺为明初所建。为山西最古老的寺院。整个建筑形式,

  • 南燕献武帝

    见“慕容德”(2440页)。

  • 必勒格

    蒙古语音译。意为“智者”。一说为突厥语官号,亦用作突厥系可汗的称号,汉译“毗伽”,意为“妙手”;一说系唐兀主的称号“杯禄汗”、“不儿罕”的异文,意为“佛”,亦即满族贵族尊号“贝勒”之对音。传入蒙古后,

  • 石砫宣抚司

    见“石砫宣慰司”(457页)。

  • 乙注车鼻可汗

    见“阿史那斛勃”(1233页)。

  • 裴矩

    548—627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弘大。北齐时为高平王文学,北周时,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总管杨坚记室。入隋,迁给事郎等职,参加讨伐陈朝之役,撰有《隋开业平陈记》。开皇十年(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