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哼语

巴哼语

自称“巴哼”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黎平等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3·2万。以三江文界乡的语言为代表。其特点有:声母多,分单纯音、鼻冠音、颚化音、唇化音4类,共有64个,韵母少,有单元音韵母9个和鼻化韵母7个;有小舌音声母,有成套的鼻冠音和带浊流音的声母,没有浊塞音声母;有两个充当鼻冠音的清化鼻音,mp、ntc;送气音和清鼻音、边音声母基本上出现于单数调(即1、3、5、7调)音节,带浊流音的声母出现于双数调(即2、4、6、8调)音节;韵母的元音不分长短和松紧,有鼻化韵,没有复合韵,也没有鼻音、塞音韵尾;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词根以单音节居多,构词能力较强;有相当丰富的带前加成分的词,有些甚至进入句子后仍比较稳定;合成词大多数是修饰式的;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人称代词有单、双、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中、远指之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名词作领属性定语时,都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名词作限制性定语时,均在中心语后;状词作动词、形容词的定语在中心语后;动词没有自动、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根据语音和词汇的差异,巴哼语可以划分为三江和黎平两个方言。说三江方言的瑶族居住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万8千,说黎平方言的瑶族居住在贵州黎平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4千。方言间通话有一定的困难。

猜你喜欢

  • 骊戎

    古族名。又作离戎。①西戎之一支。因居陕西临潼新丰骊山下,故名。有故骊戎国,秦曰骊邑。国君姬姓,曾与秦人先世通婚。春秋时,晋献公伐之,得骊姬,后为晋所并。 ②指“丽土之狄”(984页)。

  • 莎拉齐县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由县长韩绍祖、参事望月稔修,张树培总纂。铅印,4册,16卷,约20万字。卷1舆地;卷2建置;卷3胜迹;卷4民族;卷5职宦;卷6政治;卷7法田;卷8产业;卷9社会事业;卷10经济

  • 拜拉沙贡

    见“裴罗将军城”(2448页)。

  • 李璧

    明代地方官员。字白夫。广西武缘县止戈乡人。壮族。自幼勤奋好学,知书识礼。弘治八年(1495),应乡试中举。先后赴浙江兰溪县和仁和县任“教谕”,潜心施教,诲人不倦,生员深感其德。正德十年(1515),升

  • 额埒卫

    见“兀列卫”(108页)、“兀力卫”(108页)。

  • 阿羯田山

    见“天山”(216页)。

  • 塔儿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洮尔河卫。据《明会典》载,为“正统后继置卫”之一,一说置于永乐(1403—1424)初年。天顺五年(1461)十一月,命该卫故指挥佥事阿路秃之子塞兀得袭职。塔儿河清代

  • 扎哈卫

    见“者哈卫”(1348页)。

  • 世续

    1852—1921清末大臣。内务府满洲正黄旗人。姓索勒豁金氏。字伯轩。光绪元年(1875)举人,累官总管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等。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奉命留

  • 旧土尔扈特部北路右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五十年(1785)置。策伯克多尔济子一等台吉恭格车棱裔。驻牧霍博克萨里(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设4佐领(一作6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北路盟,归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兼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