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提节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节日。塔吉克语,意谓“燃灯节”。于伊斯兰教历四月举行。节期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做许多“卡乌日”(酥油烛),外裹棉花,置于羊油中浸泡。节日第一天晚上,全家围坐一起,由长者唤每人名字,按序各点二支烛,插入土中,并做“都瓦”(祈祷),祈求上天降福消灾免祸。屋顶上燃一酥油火把,招徕吉祥。次日,各家持羊油烛和熟羊肉、酥油馕等食物前往祭扫祖坟,每座祖坟俱点三支烛。祭毕,全家于墓地进餐。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节日。塔吉克语,意谓“燃灯节”。于伊斯兰教历四月举行。节期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做许多“卡乌日”(酥油烛),外裹棉花,置于羊油中浸泡。节日第一天晚上,全家围坐一起,由长者唤每人名字,按序各点二支烛,插入土中,并做“都瓦”(祈祷),祈求上天降福消灾免祸。屋顶上燃一酥油火把,招徕吉祥。次日,各家持羊油烛和熟羊肉、酥油馕等食物前往祭扫祖坟,每座祖坟俱点三支烛。祭毕,全家于墓地进餐。
契丹军名。“皮室”,契丹语,又译作比室、脾室、毗室。《辽史·国语解》称:“皮室,军制,有南、北、右、左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宋人亦云,契丹皮室军“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宋史》卷264)据宋仁宗
位于今新疆洛浦县南30公里阿其克山。1958年发现许多古代烧结铁和残破陶制鼓风嘴。在一个封闭已久小洞中发现一堆石凿和石锤,表面敷满赤铁粉末。在阿其克山和洛浦县城之间,出土大量汉代五铢钱和唐代大历通宝钱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辽置十二宫,下皆设有瓦里。辽圣宗※兴圣宫和辽道宗※太和宫下皆有一瓦里名此。是词疑与“鹘突”为同一语词,辽太祖※弘义宫有一※
即“妣吉”(1260页)。
见“拽剌”(1620页)。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若尔盖境。二十年(1387)其地被朵甘则路、南向二部引草地诸部千人十七年(1394),明廷更定番部朝贡仪时,将其列入全国三十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敦煌文献卷子有载,为主管税收事宜的官吏,相当于“税务官”或“税监”。
见“西阳蛮”(696页)。
元朝十四道牧地之一。世祖忽必烈时期建置,隶太仆寺。典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马匹。地在贝加尔湖以西,安加拉河、勒拿河上游。以其地居火里(又作豁里)、秃麻(又作秃马惕)部人,故名。太胜忽儿曾执掌其事。
书名。回族学者马以愚著于1941年。作者仿《通鉴纲目》体,广搜历代史籍,亲临皖、吴、浙、闽、粤、滇、鲁、赣、京、湘、鄂、蜀、陇、秦、沪、桂等省市,自碑文、匾额、方志入手,考察各地著名清真寺及伊斯兰教先